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电影编剧:纪实性观念形成的风格样式(上)

2012-4-12 09:2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09|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二次大战结束的1945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兴起。这是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特征的电影运动。这一运动从1945年始至1951年结束,持续了大约六年。大部分影片的主题都是反映一战结束后存在于意大利国内的严重失业和贫困。因此,到了1951年,当战后资本主义复兴,再难以通过普通人的遭遇去反映社会现实时,自然也就解体了。向当时日益走向戏剧化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提出挑战的,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强调以高度的纪实性去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和表现普通人的精神美,并藉此揭露出二次大战后存在于意大利生活中的许多尖锐同题:失业、贫困、抵抗运动。因此,新现实主义被称为新时代条件下的批判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及影片有柴伐蒂尼编剧、德·西卡导演的《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导演的《罗马11时》,罗西里尼导演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意志零年》等。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创作方面的特点,可以柴伐蒂尼提出的“新现实主义创作六原则”来说明:

  1. 用日常生活事件来代替虚构故事;

  2. 不给观众提供出路的答案;

  3. 反对编导分家;

  4. 不需要职业演员;

  5. 每个普通人都是英雄;

  6. 采用生活语言。

  除了上述六条原则外,在他们拍摄影片中逐渐形成的特点还有:

  1. 反映本国当代社会生活现实;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来反映当代社会问题;

  2. 重细节,不重情节;

  3. 拍摄方法上注意真实感,实景拍摄,并运用自然光。

  我们如果拿新现实主义电影提出的上述诸原则,去和好莱坞电影从编剧、导演、表演、美工、照明诸方面全面戏剧化的做法去比较,则可以感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电影美学思想指导下产生出来的风格迥异的影片:一是主张戏剧化;一是主张纪实性。

  从电影剧作方面来讲,新现实主义电影反对好莱坞电影那种戏剧式的、人工气较浓、编造痕迹较重的编剧方法。在这方面,柴伐蒂尼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说,影片不应该有故事。为什么影片要有故事呢?主要因为有些人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生痛苦,人的生活所处的那种逆境掩盖起来。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需要有个故事。他说,编故事实际上是一种把死板的公式硬套到活生生的社会事实上去。为了要掩盖生活真相,所以才需要故事。他认为,真正的影片应当把眼光放在日常的普通事件上,而不应该把它编起来。他说,生活里充满了戏剧性的事件,没有必要把它们编在一块儿,搞成什么说明、进展、高潮。把这些事件按其本来面目表现出来,就可以是一部很好的影片。他认为,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每一个细小的事件都是一个金矿,你只要往下采掘,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家的任务并不是要去激起人们对于虚构故事的同情或僧恨,这个没有意义。而是要使他们去回顾他们自己和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并且要使他们根据真实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进行思考。这才是编剧的目的。

  总括起来说,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编剧方面的特点,也离不开“纪实”二字。他们追求那种缩短银幕和生活距离的编剧方法。或写真人真事,或仿真人真事;情节自然展开,不受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套传统的剧作程式束缚,尽力消除艺术加工的痕迹。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