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战结束的1945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兴起。这是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特征的电影运动。这一运动从1945年始至1951年结束,持续了大约六年。大部分影片的主题都是反映一战结束后存在于意大利国内的严重失业和贫困。因此,到了1951年,当战后资本主义复兴,再难以通过普通人的遭遇去反映社会现实时,自然也就解体了。向当时日益走向戏剧化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提出挑战的,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强调以高度的纪实性去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和表现普通人的精神美,并藉此揭露出二次大战后存在于意大利生活中的许多尖锐同题:失业、贫困、抵抗运动。因此,新现实主义被称为新时代条件下的批判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及影片有柴伐蒂尼编剧、德·西卡导演的《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导演的《罗马11时》,罗西里尼导演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意志零年》等。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创作方面的特点,可以柴伐蒂尼提出的“新现实主义创作六原则”来说明:
除了上述六条原则外,在他们拍摄影片中逐渐形成的特点还有:
我们如果拿新现实主义电影提出的上述诸原则,去和好莱坞电影从编剧、导演、表演、美工、照明诸方面全面戏剧化的做法去比较,则可以感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电影美学思想指导下产生出来的风格迥异的影片:一是主张戏剧化;一是主张纪实性。 总括起来说,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编剧方面的特点,也离不开“纪实”二字。他们追求那种缩短银幕和生活距离的编剧方法。或写真人真事,或仿真人真事;情节自然展开,不受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套传统的剧作程式束缚,尽力消除艺术加工的痕迹。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