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电影编剧:戏剧性观念形成的风格样式(下)

2012-4-12 09:2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77|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高潮之后,是结局。结局要求收得有力,因此结局最多一本,或一段,或者更少一些。因为高潮已经过去,问题已经解决,就应该收,不宜再拖!有的结局(并非所有)与开端相呼应,于是在开端中出现过的人物和场面,在结局中重新出现。如在《魂断蓝桥》的结局部分里,玛拉重新出现在滑铁卢桥上,她迎着车队走去,倒在车轮下,从散乱的小手提包里滚出一只象牙雕刻的“吉祥符”。这一切,无疑会使观众联想起在影片开端部分里见过的情景:也是在这座滑铁卢桥上,玛拉也曾失手跌落了手提包,“吉祥符”掉在地上。然而,因为已经经过了一场矛盾和冲突,这重又出现的人物和场面已有了新的局面和新的含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将促使观众去思索造成这首尾变化的内在含意是什么。可见,结局往往是在留有余味中,起着点题的作用。

  有的结局给人以明确和清楚的解决和结束,有的作者却喜欢用“暗示”性的结局。这种暗示性的结局,是作者把问题交给观众自己去思索,因而常常能产生更大的艺术效果。当然,暗示性的结局.应当将“内在的结论”包含在中。因此,矛盾冲突是如何解决的,应仍然是清楚和明确的,只不过是作者化被动为主动而已。总之,按照戏剧冲突律结构剧本,必然是包含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内的这样一个完整的结构形式。以上是戏剧和戏剧性电影在结构上的第一个共同特征。

  第二个共同特征,表现在分场和分段上。戏剧要求把冲突尽可能地描写得紧张,它是一种激变的艺术。但是,所谓激变,也并非没有发展,没有层层加深的过程。席勒在《论悲剧艺术》中说:“一个新手就会把惊心动魄的雷电,一撒手,全部朝人们心里扔去,结果毫无收获,而艺术家则不断放出小型的霹雳,一步一步向目的走去,正好这样完全穿透别人的灵魂,只有逐渐推进、层层加深,才能感动别人的灵魂。”在戏剧艺术中,这种逐渐推进、层层加深的过程,首先是由每场戏又都有自己富有情节性的小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即形成席勒所说的一个“小的霹雳”来形成的。然后再由这些小的霹雳,来推动冲突的展开和激化、情节的发展,形成全剧的大高潮“惊心动魄的雷电”。因此,这种结构形式,不仅从全剧来看,整体有起伏,有引人入胜之处;而且每场戏也各有起伏,也有引人入胜之处。电影中的戏剧式结构,在分段和分场上和戏剧结构也十分相似。

  可见,在戏剧和戏剧式结构的电影中,每一段戏通常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遵循着人物性格的发展以及人物之间关系的变化,形成每段戏自身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造成本段戏的起伏。而它又是整出戏的开端、发展和结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造成步步推进、层层加深的局面,使整体又有起伏,又有引人入胜之处。

  正是由于电影从戏剧中吸取了上述元素,有着以上这样两个共同的特征,就使戏剧和戏剧式电影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色:两者都以冲突为基础,都要求有紧张、强烈的冲突(可以这样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和戏剧式电影);它们都把矛盾集中起来,都使所有的人物围绕在一个中心冲突的周围,每场戏也都是为了推进冲突的发展。因此,凡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写出来的剧本,剧中人的个性明确而集中,感情和欲望单纯而强烈,而不如小说中人物那么丰满;情节紧张而激越,清晰而明了,然而要狭窄一些,不如小说中的情节广阔。所以,无论是戏剧或戏剧式电影,它们也都具有相同的艺术效果;因为情节来自生活的逻辑和顺序,因而清晰明了,观众易于接受;由于冲突造成的紧张感,也
易于抓取观众的注意力。在我国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中,包含着对戏剧性的偏好,这是值得电影剧作家重视的一个事实。

  最后还需要说明一点:就戏剧艺术本身而言,它的结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亚里斯多德把戏剧的结构形式分为简单结构和复杂结构两种;苏联的戏剧理论家霍罗多夫在《戏剧结构》一书中又将结构分为开放式和锁闭式两种。此外,确实也有不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结构的戏剧剧本,如话剧《陈毅市长》,被称之为“冰糖葫芦”式或“滚雪球”式的结构;而由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绝对信号》,则又借用了电影中的时空交错手法来结构剧本,突出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被称之为“电影化的戏剧”。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