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性观念形成戏剧性的风格样式,这导源于对电影的戏剧本性的理解。而这一理解,产生于有声电影的诞生。
1927年10月23日是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日子,被称之为“伟大的哑巴”的默片电影开口说话了、有了声音。这就使得单纯依靠画面(镜头)来讲故事,来表情达意的电影艺术。变成了同时运用画面和声音,即声画结合的艺术。但是,当时的影片制作工作者最为看重的还是电影声音中的对话说白部分,所以有人把初期的有声片叫做“对话影片”。如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的情况就是如此,“这部影片的编导是从拍摄无声片工作中转化过来的,没有经验,所以只注意了对话说白,却把音响效果——有声电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忽略了”。正是因为“没有经验”,使得初期的有声电影,开始依赖戏剧,躺倒在戏剧身上,形成戏剧性的观念。这种所谓的“百分之百的有声片”,就是把音响和形象录在同一影片上,以致蒙太奇的效果受到了限制。所以,反对有声电影的爱森斯坦等一些人断定:“仿照戏剧的形式,把一个摄成的场景加上台词的作法,将毁灭导演艺术,因为这种台词的增添必然要和主要由各分离的场面结合在一起而组成的整个剧情,发生抵触。”
总之,初期的有声电影,使得在无声片中利用视觉形象的自由受到限制,甚至消失。因为有声电影的剧本是用对话写成的,而无声片是用画面写成的。而用长篇对白写成的剧本,在拍摄时,又必然会使摄影机在拍摄距离上受到极大的限制,为了要使假想的观众听清台词,摄影机就只能靠近演员。此外,长篇的对白也会影响到摄影机的角度变换,以及剪接的自由。所以,可以这徉说,“百分之百的有声电影”使电影恢复到了1908-1904年曾经流行过的“舞台剧的电影化”阶段,使电影开了倒车。
尽管早期的有声电影遭到了无声片电影艺术大师们的反对,但是,电影向戏剧靠拢,这又是电影发展的必然;而且,电影从模仿戏剧中产生了新的影片样式,这就是后来一度风行于美国好莱坞的戏剧式电影。世界电影史学家萨杜尔曾说过:“对白、歌曲和音乐使电影不得不求助于舞台戏剧。对舞台剧的模仿曾引起不少错误,但就像梅里爱时代的情形一样,这却是一种必然的过程。而且从这种模仿中也曾产生了一些新的影片样式。
受戏剧性观念影响而形成的戏剧式风格样式,从戏剧那里借鉴了哪些东西呢?
- 电影表演的戏剧化和程式化;
- 仿效戏剧,主张在摄影棚内搭景拍摄;
- 人工照明,讲求“戏剧光效”,以戏剧美为标准;
- 电影编剧从戏剧编剧那里借用了把剧作建立存“冲突律”基础上的编剧方式,即剧情总是以一个主要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来完成。
因而,戏剧式的电影剧本也就必然包含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情节要素。这种电影剧本酷似戏剧剧本,讲求段落间的因果关系,在剧情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偶然性所造成的突转。导演虽然在戏剧式电影中运用蒙太奇语言,但由于过于依仗对话,以及尚未完全摆脱戏剧思维的限制,故而它的叙事的基本单位还是场面,而不是镜头,即剧情的展开还被限制在一个个场面之中。
对待电影样式,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肯定一种,或否定另一种。与其如此,倒不如认真研究一下,究竟如何才能使传统的样式继续能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在这方面,具有艺术博大胸怀的世界著名的西德导演法斯宾德无疑是我们的榜样。他丝毫不轻视或蔑视好莱坞电影。相反,他公开表示好莱坞电影是他“要学习的一种纯悴的戏剧表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