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电影编剧:读不如看

2012-4-12 09:3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74|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影视剧本是用文字语言写成的。但是,因为影视剧本是供拍摄用的影视基础,而不是供阅读用的小说,因此、尽管影视剧本是用文宇语言写成的,但目的是要用文字语言去勾勒出画面,以供导演所领导的摄制组将这些文字形象转化为银幕形象。可见,作为从文字形象转化到银幕形象的这一媒体——影视剧本,它必须考虑到能否转化的可能。如果一个影视编剧写出一个文学味很强的本子,本子里充满象征性的语言,概括性的描写,甚至作者现身说法站出来议论一番,而唯独缺乏清晰的场面,以及人物的造型和造型动作,这样的剧本写得再漂亮,也只能是一篇小说,而不是影视剧本。

  关于影视剧本是供拍摄用的,还是供阅读用的间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至今尚未能得出结论的问题。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影视剧本是单纯供拍摄用的;另一种则认为,影视剧本既可供拍摄用,也可供阅读用。先从现象谈起:在我国影视界,存在着一种情况,是外国同行们所不能理解的。这就是,办了那么多的杂志,发表了那么多的影视剧本,似乎影视剧本是可以供阅读用的。

  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认为,一个电影剧本既可供拍摄,又可供阅读。为拍摄而写的电影剧本,读起来决不会如小说那般饶有兴味;而一个供阅读写的剧本,若不经过电影的再处理,也是无法投入拍摄的。因此,要么为拍摄而写,要么为阅读而写。想两方面兼顾,其结果必然是写出一个“两不像”,既无法阅读,也无法拍摄,两方面都不讨好的影视剧本来。我国现有的大量电影剧本,实际上是为阅读而写的。但一个真正的电影剧本,应该为拍摄而不是为阅读而写,因此它是“读”不如“看”的。

  尽管电影剧本是用文字写的,但它属于“视觉文化”,是在“镜头的运动中完成对故事叙述的”。因此,在个充满镜头感的电影剧本里,必然会出现以下这些情况:

  1. 画面尚处在文字阶段而缺乏直接的视觉感染力,因此要在投拍后才能体会到,而读起来是感觉不深的。如在电影剧本《城南旧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站在自家门口的英子看着骆驼吃草,上牙和下牙交错的磨来磨去。英子模仿着,她的上下愕也交错地动着。”

    固然,读这段文字时,观众的脑海里也会浮现出骆驼和英子的形象。但真正产生情绪冲击力的,是在导演吴贻弓把这段文字变成银幕形象之后。当观众看到银幕上的大骆驼在嚼草料,又看到沈洁扮演的那个英子先是瞪着一双稚气明亮的大眼睛,看着骆驼嚼草,自己的嘴下意识地也随之动了起来,接着,英子高兴地学着骆驼的嘴,也嚼咬着。这时,直接视象的感染力产生了。

  2. 因场面和镜头的分切和组合,所产生的省略和新的含义,会使读者在阅读时还不能完全体会其艺术效果。

  3. 从总体构思来说,小说在形式上是完整的;而电影剧本却是由许多片断组合起来的,因此形式上是不完整的(实质上又是完整的)。正如普多夫金所说:“一部电影总是分成许多的片断,因此,一个电影剧本也是分成许多片断的……一个真正能用来拍摄的电影剧本,必须具备电影的这个基本特性。”正因为电影剧本是由片断构成的,在形式上显得很不完整,因此也是读不如看的。

  4. 电影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它的感染力来自综合的力量。而这种综合力量虽可以用文字去构成,但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又很难通过文字传达出来。因此,是“百读不如一闻一看”的。

  5. 在戏剧式电影中,由于重情节,场面也较为集中,读和拍还比较接近。而在散文电影中,由于情节的淡化,它的感染力来自情节的延续和场面的有效积累,因此。读起来更是不可能很有趣的。的力量,而这些东西读起来更是不会有趣的。

  6. 小说是用语言创造艺术形象的,它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去激发读者的想象;而电影剧本不需要优美的文字,它只需要能体现出银幕形象来的那种实实在在的文字。因此,电影剧本也是读不如拍的。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