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尔·马尔丹说:“在贝拉·巴拉兹看来,电影给时间带来了三个涵义,首先是放映时间(影片的延续时间),其次是剧情的展示时间(影片故事的叙述时间)和观看时间(观众本能地产生的印象的延续时间,这种印象是武断的、主观的,这里也包括观众印象所产生的消极结果和厌烦感,也就是说,由于一种长得难以忍受的长度而产生的冗长感)。
足见,电影时间包含二个涵义:
- 放映时间。一般为100分钟到120分钟。
- 表现时间,即影片故事的时间长度。如中国影片《陈毅市长》的故事时间长度为一年,从陈毅接管上海一直写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而苏联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故事时间长度约为十多年。从女主人公卡捷琳娜受骗怀孕后生下孩子,自强不息,一直写到她成为苏联一家化工厂的经理和莫斯科的市委委员。法国影片《老枪》表现的则是男主人公于连在一天一夜里的复仇行动。而在另一部美国影片《教父》里,我们不仅看到男主人公柯尔良的一生,而且看到他的儿子也逐渐长大,上了年纪。在一些时空交错式结构的影片里,往往具有两个时间,一是现实时间,一是回忆或梦幻的时间。如在中国影片《天云山传奇》中,现实时间是1978年,也就是女士人公宋薇为罗群改正错案而努力的那段时间;而穿插进来的她的回忆部分,则要从1957年开始,即她和罗群在天云山相识、相爱,然后出于政治上的虚荣心,她又和罗群“划清界限”,等等,前后长达21年。
- 观众心理感受时间。心理感受时间在不同层次的观众中,其时间的长度是不等的。
对于电影剧作家来说,放映的时间是要遵守的,必须把自己所写的剧本,在拍成影片后,局限在100分钟到120分钟左右的放映时间内。剧情展示的时间,对剧作者来说是相对自由的,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或长或短。而对剧作家来说,最为重要的应是观众心理感受时间。为什么一部不太长的影片却使观众感到拖沓和冗长,而一部并不短的影片反倒给人以时间短暂的感觉呢?无疑,这除非和观众的个人感受有关外,也和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一部影片。可以很好地说明时间的长个概念。这就是根据美国小说家埃姆布洛斯·比尔斯的小说《猫头鹰桥上的事件》改编的,获得1963年第36届奥斯卡短片奖的同名法国影片。这部影片的开始,是一个人被敌人抓住后执行绞刑前的情况,他悬空站在桥上的一块木板上。桥下是河水。他的脖子上被套上绞索,并被反绑住手和脚。此时,他闭上眼睛,眼前出现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他被执行绞刑的喊声惊醒,他感觉到死在临头,十分痛苦,重新闭上眼睛,并流下了眼泪。他似乎感到执行开始,但纹架上的绳索断了,他掉入河中,不断下沉。在水中,他挣脱掉手士的绳索,解开套在脖子上的套绳,又解掉绑在脚上的布条和脱掉沉重的靴子,奋力往水面上游去,终于他露出水面,听到优美的歌声,看到生机盎然的自然景物。此时,桥上的敌人发现了他,向他射击。于是,他努力向远处游去,并潜入水中。接着,他随波逐流,漂流到一处岸边。他为获得新生而高兴。但追击他的枪声又起,他拔腿飞奔。忽然,他发现自己跑回到家,妻子出来迎接他。正当他要与妻子温存拥抱时,他的耳边传来了执行绞刑的口号声,他被悬空吊死在桥上。原来,刚才发生的一幕幕都是他被执行前的幻觉。
这个例一子说明:故事时间虽然只有“上吊处死”的一瞬间,但创作者却将它扩充成一部放映时间长达30分钟的影片,而且,造成了甚至更长的观众心理感受时间。但它却并不让观众感到冗长,这是因为它始终让观众沉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无疑这和影片的精美的画面和声音的绝妙处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