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电影编剧:影视剧本是叙事和造型的结合(下)

2012-4-12 10: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92|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在我们强调造型手段的同时,又必须指出一切叙事艺术都是以人为描写对象的。因此,剧作者不能脱离人物命运而专门去追求造型;也只有在描写人的活动时,剧作者才去调动造型手段。如果只强调了画面的造型功能,而忽略了画面的叙事功能,这必然会导致造型失去意义。例如,我们有些影片把画面拍得十分讲究,无论是人物的外形,还是自然、社会环境,都拍得如油画一般,然而却不十分注意这一幅幅画面与电影中的性格塑造,以及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在环境中必然会产生的动作之间的联系。这徉的画面造型再美,光影、构图再讲究,它的意义最多也就局限在画面本身,不可能产生出更多的内容和更丰富的意义来。在一早期的电影理论中,曾一度出现过把电影看作是活动的绘画的观点。
  
  在谈到应该把画面的造型功能和叙事功能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位西班牙籍的电影摄影师奈·阿尔芒都。他的观点和佛里伯格教授的相反。他不主张用画面“美”去妨碍剧情的发展,而是主张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他建立起一种叫做“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电影摄影流派。这种风格的影片的特色具体表现为“天衣无缝”四个字。阿尔芒都对此解释说:“所谓天衣无缝,我意思是故事展开得非常自然,没有斧凿的痕迹。这就是华影机不宜介入的主要理由。”他又说:“我想拍一部观众觉察不到摄影风格,只有同行们才会注意的影片。”这就是说,阿尔芒都认为,摄影应当从属于角色的感情和心理状态,创造性的画面应对叙述故事起重要作用;而不应当让观众觉察出摄影机和摄影师的作用,摄影的创作应该寓有形于无形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天衣无缝”了。

  阿尔芒都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引起国际电影界的密切注意,很多人对此发表意见,认为:在近十年电影技术的新成就带来一阵冲击之后,大家都开始考虑到,愈是技术方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愈应该使这种可能性服务于电影故事本身;应该使观众觉不出摄影机和摄影师的作用。

  总之,电影剧作者一定要把画面的造型功能和画面的叙事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因为电影是造型艺术和叙事艺术的结合。其实,在我国,这个问题也有类似的争议。8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界引进了西方的“影像美学”概念,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对片基、光影、声画等电影性元素进行探索,研究其表现力。

  这种研讨,对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是极为有益的。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电影重叙事,而忽视了对画面造型的探讨。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以后拍出许多著名影片,如《一个与八个》、《黄土地》、《猎场扎撒》、《盗马贼》等被称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的年轻导演,就是这方面的探索者。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第五代导演在电影造型方面立下的汗马功劳将会载入电影史册的。但也毋庸讳言,第五代导演在重造型的同时,却曾一度忽略了叙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广大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是爱看有故事情节的影片。这就造成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影片得不到广大中国电影观众的欢迎。他们的影片拷贝卖不出去。有些批评家把中国的第五代导演称之为“孤独的离群索居者”,言下之意是,他们禽开群众,独居一处。并且指出他们之所以成为“孤独的离群索居者”的原因是:

  1. 中国绝大部分观众远远不能理解他们影片的层次;

  2. 第五代导演在影片中透发的意识,观众也难以与之共鸣;

  3. 将叙事放到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地位。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