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疲劳的测量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视觉运动系统疲劳的测定法;另一类是视觉感觉系统疲劳的测定法。下面仅就收集到的国内外采用的几种方法简要介绍。
- 能见度测量法
这种方法是视觉运动系统疲劳和视觉感觉系统疲劳的综合测量方法。由于眼肌等运动系统疲劳和视神经等感觉系统疲劳,使得眼睛识别物体的能力减小,看物体不清楚,这些疲劳结果的综合反映是物体的能见度减小。
采用视度仪测量视觉疲劳时,要使观察目标及其照明等物理条件保持不变,还要使观察者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保持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侧量观察者视疲劳前后的能见度。采用视度仪测量视觉疲劳时,应该注意疲劳后的测量,不要让眼睛有暂短的休息和调节。因为这样会消除疲劳,尤其是对少儿和青年观测者更应如此。
- 调节时间变动率法
采用一种光学仪器,使眼睛交替地对同样的目标变换观察距离,一会看近目标(近视觉),一会看远目标(远视觉)。该仪器还能同时记录眼睛的调节速度,因此可以用调节时间变化的速度来衡量眼睛的疲劳程度。这种测量方法主要反映出视运动系统的疲劳程度。因为视运动系统的疲劳,使眼睛远近运动的调节能力降低,如果不疲劳,这种调节能力是应该较强的。
- 视觉机能调节测定法
视机能调节测量仪除测量一般的视觉机能疲劳外,还能测量光的颜色和视觉疲劳的关系。
- 近点测定法
这种方法是用近点测量仪测定的,仪器是根据人眼睛看物体的最近距离的变化设计的。这种方法在国内应用较多,仪器也比较简单,不需要一些光学元器件,只需一把有标度的尺子,上面有可滑动的视标即可。对于一定的观察者来说,在正常情况下,眼睛的近点是一定的,大约5到10m。当视觉疲劳时,这个近点的距离就会变大。因此,可以用这种近点距离的变化大小来衡量视觉疲劳的程度,这种方法应该以测量视觉运动系统的疲劳为主。
- 闪光融合频率法
采用闪光融合频率法制成的闪光融合频率仪国内早有产品,其原理是根据人的眼睛在正常情况下大约可以分辨出25次/s。当视觉疲劳时能分辨的闪光次数远远低于这个数值,例如16次或18次,比这种临界值高的闪光就会融合在一起,看成一个连续的光点,而看不出闪动。因此,可以用这种能分辨闪光次数的变化来度量视觉疲劳的程度。这种方法应该以测量视感觉系统疲劳为主。
- 明视持久度法
此方法比较古老,最早是原苏联采用的,我国50-60年代也采用过。在研究我国纺织厂照度标准值时,曾经结合现场的工人评价提出纺织车间的照度标准值,现在因为有更合适的方法,故很少采用。该方法的原理是眼睛注视着一个似乎是几个方块组成的图案,当眼睛不疲劳时,就会看到这些方块的位置为一个在上方,两个在下方,这时称为明视时间,明视时间坚持的长短称为明视持久度。当眼睛疲劳时,就会看到方块图案中一个在下方,两个在上方。
- 眨眼次数法
保健医生常常采用此法。一般经验认为视疲劳程度的大小,反映在疲劳眼睛的眨眼次数上。不疲劳的眼睛通常很少眨眼或不眨眼。如果眼睛疲劳,则不由自主地就眨起眼来。因此,主试者通过侧面的观察和记录,可以统计出视疲劳的变化。
- 主观评价法
在没有客观指标测量视觉疲劳的时候,也可以请视觉疲劳者主诉眼疲劳的症状和程度,用以评价照明的数量和质量的优劣。这种方法称为主观评价法。当统计的人数或次数相当多时也可以找出一定的分布规律,从而确定照明与视觉疲劳的关系。例如荧光灯的光闪烁等情况下,就可以明显地主观评价视觉疲劳的严重程度。
除上述方法以外,在视感觉系统的疲劳测定方面,目前有视感电图测定装置,多用在眼科研究和临床,在这方而的深入研究对于客观地了解视觉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