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场中发现物体是简单的视觉过程。但是,如果不仅要发现物体,还要仔细的辨认物体的形状和细节,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这就较为复杂了。视力表示了视觉系统分辨细小物体的能力。国际眼科学会于1909年采用白底黑郎道尔环为标准视环。环的外径为7.5mm,以外径的1/5作为环宽度,环上有与宽度相同的开口。视力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视力的好坏由视网膜分辨影像能力的大小来判定,然而当眼的屈光介质(如角膜、晶体、玻璃体等)变得混浊或存在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等)时,即使视网膜功能良好的眼视力仍会下降。眼的屈光介质混浊,可用手术来治疗,而屈光不正则需要用透镜来加以矫正。
普通所谓视力是指中心视力而言。眼识别远方物体或目标的能力称为远视力,识别近处细小对象或目标的能力称为近视力。在健康检查时,主要是检查远视力,视力是指分辨细小的或遥远的物体及细微部分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眼睛能分辨的物体越小,视觉的敏锐度越大,视力的基本特征在于辨别两点之间距寓的大小。静视力是指人和观察对象都处于静止状态下检测的视力,驾驶员在驾驶车辆时所捕获的外界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所得到的,因此研究驾驶员视觉特性对驾驶安全意义重大。
人眼睛的最大特征是辨认细节的能力,常以视角分辨率来表示,并称为视力。表达视力的标准是人眼能辨认的最小字符对人眼的张角,正常人的眼睛视力为通常所说的视力是指视觉器官的最小可分视力而不是最小可见视力。
视力分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心视力是反映视网膜黄斑部中心凹部功能,是人眼识别外界物体形态、大小的能力。周边视力也叫周边视野,事实上,在高速环境下行车,人体的生理状态也会有所改变,具体体现在:眼睛的动态视力降低:眼睛分辨两物点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称为视力。视力分为静视力、动视力和夜间视力,在开车时,驾驶员边运动边看运动的物体,这时的视力称为动态视力。
视角与视距有关。当视距变小时,视角增大,在视网膜上被感光的细胞就增多。因此,物体越近越容易辨认。眼睛的最大视力是在视网膜的中央窝处。随物象离开中央窝的距离越远,视力越急剧下降,在离中央窝大约与视轴成为20°的地方,只能识别10°视角的目标,因此视力最大值只有0.1°。
眼睛能识别的最小尺寸决定于视网膜的构造。如果要辨认的二点在视网膜上成像后,只引起视网膜上的一个细胞感光,那么眼睛就分辨不出它的形状来,以至于将该物看成一个点。当然此二点之间的其它细节就更无法辨认了。如果要把二点分辨清楚,则它们在视网膜上的像必须分别落在二个细胞上,并且它们之间至少要有一个不受(或很少受)到光刺激的细胞将之分隔开来。有资料指出,锥细胞的直径为0.004mm,这就限定了能辨认的二点在网膜上的成像距离,从而也就限定了物体的最小可辨认尺寸。
在有关视觉研究资料中通常记载的最小视角为1°,个别有出现0.5°的。当然,物体的形状与照明条件不同,能观察的最小视角也有所变化。我国电子、仪表等工业系统中,有许多工件的细节尺寸极小,接近上述的数值。只有年轻的,视力好的工人,可以调节眼睛的近点为100mm左右,才免强可以看见。但是若长时间的坚持这种视觉作业是极费力的,若照明不好,就更会影响视力健康。我国年轻人视力较好,但为保护视力,应该从卫生的角度提出一个最小的视角。小于这个极限角的工作,应该借助光学仪器或改进工序流程,不能要求人们长期、免强的坚持这种视觉作业。最小视角的提出要靠各有关学科,特别是生理学及卫生学工作者的共同研究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