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中国电影的他山之石(二)

2012-4-12 11: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44|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以主流意识和权力话语为背景的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电影,雄厚的政府资金和政策的鼎力扶持是“主旋律”电影崛起最大的法宝。在上世纪90年代至今十几年中,“主旋律” 电影以众多的年产量成为中国电影业的一支主力军来抗击好莱坞的“入侵”。

  国家意识、民族精神、革命教义等成为“主旋律”自觉的红色主题。然而习惯性的好为人师,成为观众指点迷津的教育者姿态,人为拔高超越了假定性许可的高调,“情绪化”和“滥情化”创作倾向,造成了“主旋律”电影与观众疏离的关系。不尊重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叙事粗糙的“主旋律”电影频繁的制造出笼,使“主旋律”电影被贴上了“不好看电影”的标签。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主旋律电影在努力改变着,比如张建亚导演的《紧急迫降》,借鉴了好莱坞惊险片、灾难片“煽情+视听奇观”的套路,还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观赏性,并且突出中国特色。

  在这里,来解剖一部2005年“主旋律”新片《任长霞》。应该肯定的是,在济南省开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去世仅半年多的时间里,就拍出这部反映任长霞事迹的电影是很有时效性和鲜活感的。电影《任长霞》大的叙事结构是由任长霞办理的几起案件、处理上级关系、对待家庭亲情的几个侧面组成,用并行交叉的方式逐步展开,至到最后任长霞去世,百姓万人送葬结束。几起案件中我们看到编剧设置不同的障碍,也就是矛盾的对立面有不断上访的大娘、不敢开口的老证人、不支付征地款的老板等等。任长霞在解决这些障碍时动作单一,缺乏可视的动作感和激烈的戏剧冲突,她只是不断的以公安局长的身份劝完这个劝那个。问题在于编剧没有深入地挖掘真人真事的素材,对素材也没有好好筛选。以至选的事件冲突都不精彩。全片是以一个正在被通缉的黑社会老大敲开任长霞办公室门开始的,黑老大没敲门就进入任长霞办公室,被任局长哄了出去让敲门再进入,这场戏的最后,任长霞宣布逮捕这位黑老大。编导在这里是想卖弄点人物冲突的“彩”,可看到这里观众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任长霞明知对方是被通缉对象,他进屋了,不先稳住他,叫来同事逮捕他,而是叫嫌犯出去,这合理吗?这位地道的河南黑老大由一个出演过无数香港黑老大角色的曾志伟担当,这是导演用人的一大败笔。曾志伟一出场国内的和港台的观众肯定会从戏的情景里跳出来,因为这个演员的脸太熟了。开个玩笑,他身后再来几个马仔,那就是《无间道》啊。

  在对待家庭亲情上,电影《任长霞》用了几个情节,有任长霞的老父母和一家人驱车几百里找她合影,有儿子给她送饺子骑车摔倒。我们看到任局长在办案时哭,在见上级时哭,当然与家人在一起时还是全家人抱头痛哭。任长霞的老爸在电影前半部,任长霞的儿子在电影的后半部哭戏高潮时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一句台词:“女儿(妈妈)我想你啊!”这样的同一性质情节的堆叠,正是“姐姐反对,妈妈反对,爸爸再反对”式的,没有层层递进,典型的违反经典好莱坞电影叙事的样本。当任长霞收到黑社会恐吓信,怀疑儿子会被杀时更是哭得站不稳,失了态。任长霞的副手将全市公安干警紧急动员帮局长找儿子,而儿子此时只是没跟家里打招呼在广场看戏。“最后一分钟营救”时刻编导可能觉得设计得很精彩,黑社会要下手的一瞬间,警方赶到带走任长霞的儿子。要问问本剧编导,那些黑社会的真想杀人为什么还先通知对方防着自己?又在成千上万的人群里实施杀人犯罪,不知道黑社会们的智力有问题还是编导把观众当做智力有问题。任长霞去世后,战友、群众哭送的场面铺天盖地,可是到全剧终也没有出现任长霞本人的影像资料和照片,任局长生前留下了许多,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电影中,编导连一秒钟的镜头也没有给,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的?不会是“忘了吧”?这样一部从头至尾“3分钟一小哭,5分钟一大哭”的“主旋律”电影给打上个“滥情“的标签应该是合适的。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