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新品 查看内容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2003年中国唱片市场回眸

admin 2009-8-11 09:40 1487人围观 新品

2003年已经划上了句号,可这一年热闹的唱片市场或许正等待着我们的回眸。

2003年在中国发行的欧美专辑几乎笼罩在怀旧的大气候之中,我们暂且把它放在一边,先来回顾一下国内的唱片市场。

2003年国内唱片业虽然也有新面孔、新专辑不断出炉,但“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后,细数过来不过还是那些人——朴树终于交出了成绩单,杨坤、罗中旭也出新专辑了……笔者将去年的唱片市场大致归纳为3种状态,并期待未来中国音乐新高潮的到来。

“怀旧老歌”愈演愈热,翻唱暗示原创危机

2003年是一个全面回忆的年份,刘欢的《六十年代生人》、许茹芸的《云且留住》、韩红的《红》、郑钧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以及戴玉强的《红色浪漫经典》等陆续吹起翻唱之风。翻唱不是新鲜事,但像这样的阵容还是少见。也许这正与近两年缺少特别新鲜的音乐潮流引领创作有关,唱片业内人士一致认为,老歌有人气,有固定的消费群。毕竟翻唱比创作简单,老歌新编可选择的余地大,歌曲的版权成本较低,这部分钱可以更多地投入制作。从消费市场的需求看,在市场上真正有购买力的群体是30岁左右的人,他们是听着流行音乐长大的一代,培养了很好的唱片消费习惯,但是针对这部分人群的产品却非常欠缺,所以翻唱专辑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

如今,“某某年代生人”之类的词汇就像对门的街坊,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确,如今已经到了不得不回忆的地步,如百代公司也适时机地推出成立百年重新混音唱片。把周璇、李香兰这些民国时代的上海名伶搬出来,以电子乐的形式诠释一番,这是需要功力的。总之,怀旧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老的经典太多了,值得怀念;第二,新的经典太少了,难以相见。

“钢琴神童” 掀起古典热潮,专辑、演出两不误

2003年,虽然流行音乐占整个唱片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复古风吹得也很强劲。像广东杰盛唱片推出的“八只眼”《等你到明天》、《女子十二乐坊》的销量都不错,但最引人瞩目的还是两位钢琴神童掀起的古典热潮。又是出新专辑,又是开音乐会,两位钢琴天才在2003年着实让热爱古典音乐的国内乐迷们过了把瘾,他们就是同样签约环球唱片的李云迪和郎朗。2003年,环球唱片和京文唱片的合作,无疑更加大了两位钢琴天才新专辑的宣传力度。无数的古典乐迷们开始争相购买他们的专辑,无数想成为“神童”的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争相观看他们的音乐会,于是古典热潮再度掀起,两位神童的专辑大卖,演唱会爆满,两大唱片公司着实大笑了一整年。

“快餐”音乐盛行、原创风格更加多元

2003年,虽然流行音乐新歌不断,宣传造势花样层出不穷,但似乎还是少了些真正将歌迷耳朵叫醒的“原创”,多数音乐似乎还停留在“快餐”阶段。歌手罗中旭在2003年年底做了一次成功的回归,新专辑《刺》对久违歌坛的罗中旭而言,无疑是他2003年年底的一大厚礼。《刺》让罗中旭重新回到了主流乐坛情歌的路线上。

陈红的《走过长安街》做了多年晚会歌手后的180度转弯,没有一味地以时尚路线包装本不适合的外表,而是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融合东西连贯内外的路子,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

“竹书文化”唱片公司杀出的“黑马”杨坤,年底推出了新专辑《那一天》,在第一张唱片《无所谓》奠定坚实基础上乘胜追击,为“竹书”带来了不错的利润。做红一两个歌手,这个实际的做法颇迎合现今国内乐坛的商业运作。“竹书”老板沈永革老老实实地讲“目前做好乐队,时机还不成熟”。

正大国际也在2003年为斯琴格日乐推出了她的新专辑《寻找》。《寻找》以她势如破竹的张力一时间在歌坛掀起了不小的风浪,但霎时间席卷而过后又变得风平浪静悄无声息了。

年尾朴树的《生如夏花》是华纳唱片的重头戏,等待了4年之久,朴树的专辑终于上场了,这张跨越了一个世纪的专辑确实令人感怀不已。虽然新专辑的音乐特点、旋律和可流行度上比朴树的第一张差一些,但随着一曲《Coulorful Days》广告歌曲的深入人心加上朴树全国巡回歌迷见面会,唱片大卖其实早已注定……

回顾2003年唱片界走势,比以往更加多元。尽管音乐流派越来越细分,但大的方向还算完整,商业运作也更倾于完善。音乐家、艺人在创作上游离于商业与艺术之间,似乎少了许多情感上的徘徊,开始尊重现实,结合大众的趣味,将理想分割成部分来循序渐进小步实现。为了融合听众和创作者的品位断层,整个音乐工业,大到唱片行业的巨头人物,小到基层技术人员,齐心合力综合打造未来市场。2003年的唱片市场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平凡是个好现象,说明生命力的强劲,有待今年继续延时发作,我们又可以拭目以待了。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