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电影原声 曲目: 《香料共和国》描写一位在土耳其出生的希腊人,在挥别伊斯坦堡三十五年后,终于‘回家’的故事。剧中主人翁凡尼斯的童年世界充满了各式各色的香料,外公经营的香料店是梦想的宝库,洋溢惊奇和欢乐,但是土耳其和希腊间的战争中断了一切。生长于伊斯坦堡的凡尼斯被迫举家迁往国籍上的故乡──雅典,硬生生地与外公和两小无猜的少女珊美离别,只因为在政治戳记上他们属于不同种族。 面对雅典,凡尼斯一家人并没有回到家的感觉,周遭不信任的眼光,让一家人更觉得身分错乱,荒谬嬉闹中带着伤感。凡尼斯选择躲进厨房,实践外公的香料哲学,用食物在记忆上加料。外公来访的期待和对珊美的思念,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埋进凡尼斯心思底层。直到他长成为天文物理学家,一通电话勾起了他对于‘故乡’伊斯坦堡的思念……。 《香料共和国》娓娓道述了人在面对‘家’的想望和依归,以及对于形塑人的一生中最深刻的情感记忆,每每令人动容。更值得一提的,在本片担任配乐的伊凡希雅 瑞柏丝卡﹙Evanthia Reboutsika﹚,自六岁起开始学习古典音乐,但她的作品往往充满着一股浓晕的民族色彩。当初导演迪索.布麦特斯即被她音乐中独具的东方魅力深深吸引,他提到:“伊凡希雅的音乐根基于东方,比较接近我所要传达的意念。”于是他随即邀请这个天赋异秉、同时是好友的伊凡希雅为《香料共和国》跨刀制作配乐,并且于该年获得希腊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配乐”的殊荣。 伊凡希雅.瑞柏丝卡,一位接受完整古典音乐教育,却充满了民族情怀的作曲家,她成功地运用了西方古典音乐作曲手法、希腊民俗乐曲中伤感、慵懒且细腻的情傃,以及土耳其伊斯兰宗教音乐中的神秘特质,结合成一首首隽永乐曲。在“伊斯坦堡1959”中,传统乐器卡曼彻与伊斯兰叫拜文的唱诵,让我们似乎听到真主阿拉的呼唤;藉着充满希腊风的乐音,似乎也随着男主角一家人从“锡凯尔车站”来到了希腊雅典;在“市集”与“红伞下的博斯普鲁斯”乐曲中,土耳其传统乐器奈伊、卡龙吐露着身为土耳其人的两种不同的情怀;而希腊著名的“屠夫舞”乐曲却又让我们徜徉在美丽的爱琴海。伊凡希雅藉着这种希腊与土耳其伊斯兰乐曲的结合,在在呈现出电影中男主角凡尼斯复杂的心情,也让我们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恰如剧中电影所强调的:“生命不能没有香料,就像不能没有太阳;生活和食物一样,都要加油添醋才完美。”透过伊凡希雅的音乐完美地烘托出这部电影所涵藏的深邃情感,教人不禁咀嚼再三。许多感人肺腑的音乐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正因为它们往往取之于我们的生活,如伊凡希雅回忆道:“小时后父亲经营一家戏院,所以电影院是我孩提记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由此伊凡希雅在耳濡目染下养成了对电影音乐的敏锐,并且十分精确地掌握电影所要表达的氛围;她还提到:“在我十五年创作歌曲的生涯中,所写下的第一首歌就是唱给我孩子听的摇篮曲。” 《香料共和国》运用众人熟知的香料佐菜作为国家认同与个人情感的隐喻,同时描写出面对文化和国籍认同的困境,是一个苦中带乐的故事,更是导演迪索.布麦特斯(Tassos Boulmetis)半自传式的电影。 迪索.布麦特斯一直以来参与电影、电视以及广告影片制作,他花了十年时间在筹画这部电影,身兼导演、编剧和制作人。他宛若一位懂得品尝、又懂得烹调的美食家,在他的想像中,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化为一道道美味菜肴;可他与美食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所用来烹调的材料,则是镜头下的希腊、土耳其美景,以及剧中少年凡尼斯与故乡的回忆。 这是一部质感华丽,却满溢着细致情感的电影,也是许多人一生中的缩影,透过历史和政治的争议元素,我们在此以一种温柔美妙的形式,在每一个充满诱惑的美食烹饪仪式,透过甜蜜而浓郁的音乐唤起灵魂深处的记忆,以及曾经怀有的深刻情感。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