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小调第一叙事曲 (作品23号) [波]肖邦 曲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由于沙俄的侵略,波兰“华沙起义”失败了,肖邦这时正旅居国外。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的怀念,煎熬着这位背井离乡的爱国青年钢琴家。这时,旅居国外的波兰音乐家、诗人经常聚在一起,谈论着祖国的形势和命运。肖邦为大家演奏祖国的音乐,诗人、作家为大家朗诵爱国的诗篇。诗人密茨凯维奇·诺尔维德写的叙事长诗《唐拉德·瓦连罗德》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给肖邦以深刻的印象,使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长诗《唐拉德·瓦连罗德》又名《立陶宛纪元》,这部作品发表于1828年,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中世纪,由于日尔曼十字军骑士团的东征,欧亚大陆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悲惨气氛中,十字军侵入立陶宛之后,那里的人民颠沛流离,生活痛苦不堪。有一个十七岁的立陶宛小战俘被送到十字军一位老骑士那里当听差,谁也不知道,他就是立陶宛皇太子唐拉德·瓦连罗德。 唐拉德很聪明,在老骑士那里博得了主人的欢心,并被他收为养子。后来,唐拉德被带往国外,长大以后,也成了一名骑士。就在这时,宫里来了一位游吟诗人。他的美妙的歌声,赢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这位游吟诗人是立陶宛王的生前好友。他这次来,负有说服唐拉德回国、为立陶宛复仇的秘密使命。经过他的启发和教导,唐拉德终于学醒了。他决心返回祖国,为立陶宛而战。不久,在一次战斗中,他们一同逃回了祖国。 唐拉德回到立陶宛之后,认识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很快他们就结婚了。甜蜜的新婚生活,冲淡了他复仇的意志。这时,游吟诗人又对他循循善诱,终于使他猛醒,为了达到报仇雪恨的目的,唐拉德改名换姓到西班牙习武,十年之后,他自称是贵族,混入“十字军骑士团”。凭着高强的武艺,被众人推选为首领。这时,他大权在握,开始在十字军内制造内部纠纷,引起内讧。他还滥用钱财,削弱十字军物力和财力,最后,率领军队故意陷入立陶宛军的重围,使十字军全军覆没。 立陶宛人战胜了,但是,他们不知道唐拉德的所作所为,还以为他是一名叛国者。最后,唐拉德竟冤死在自己同胞的手里。 叙事曲原来是指游吟诗人以民间故事、古老传说为题材的一种叙事歌曲。十八世纪之后,有的作曲家用这一体裁创作叙事性的独唱或合唱曲。而钢琴独奏的叙事曲,则是肖邦的首创。肖邦写过四首叙事曲,其中以《C小调第一叙事曲》最著名。它是用上述唐拉德·瓦连罗德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乐曲采用的是奏鸣曲式,前面有七小节缓慢的、4/4拍的引子。它是用八度音演奏的: 图 这个肃穆而坚定的曲调,描写游吟诗人正在叙述一个悲壮感人的故事。在第七小节上再现的不协和弦,预示整个故事将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呈示部的第一主题是G小调的。它的情绪忧郁,仿佛是游吟诗人正在感叹国家和民族的不幸命运: 图 这个主题一直贯串全曲。 在它之后,有一个连接部。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曲调,表示心情的激动和不安: 图 紧张的激动的气氛消失之后,出现了温柔、抒情的第二主题。它是降E大调,6/4拍。表现唐拉德听完游吟诗人的教导,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并决心为立陶宛民族挣脱苦难而斗争: 图 接下去是结束部,第一主题在里面出现了一次,但比较柔和。 展开部对上面两个主题进行了发展,第一主题转成A小调,伴以不协和和弦,充满着忧郁的气氛,预示厄运将降临在唐拉德头上。 第二主题转到同名A大调上,和声丰满,节奏铿锵有力,描写唐拉德威武的英雄气慨。 接下去是描写两军混战的一段音乐。当音乐进入再现部时,优美的降E大调第二主题又出现了,对唐拉德英雄豪迈的气概作了进一步的渲染。接下去,G小调第一主题再现,忧郁的音调预着好景不长,立陶宛依旧生活在苦难之中。 尾声是急板。这里有为摆脱苦难命运进行的挣扎,但命运却是残酷无情。乐曲在悲剧性的气氛中结束。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