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音诗 [罗]乔治·埃内斯库 曲 乔治·埃内斯库是罗马尼亚民族音乐的奠基人。1881年8月19日,出生在摩尔达维亚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在埃内斯库三岁时,就表现出对民间音乐的爱好。有一次,他用木头和绳子做了把小提琴,父亲见儿子这样喜欢音乐。就让他跟一个名叫基奥洛的民间艺人学拉小提琴。七岁那年,埃内斯库被送到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和声和作曲。十四岁时,埃内斯库进入巴黎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十七岁时,埃内斯库进入巴黎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十七岁时,创作了《罗马尼亚音诗》获得成功,第二年,又以小提琴最高奖的成绩毕业于这个学校。此后,埃内斯库活跃于世界乐坛,创作了许多作品,包括一部歌剧、三部交响曲、七首管弦乐曲和大量室内乐作品。但是其中以两首《罗马尼亚狂想曲》最为著名。 埃内斯库的作品感情真挚、技巧娴熟。他以动人的民间音乐素材、雄浑的气魄,体现了罗马尼亚人民丰富的情感,为罗马尼亚的音乐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 管弦乐《罗马尼亚音诗》是乔治·埃内斯库的第一号作品,它由一系列描写罗马尼亚的乡村景色的小曲组成。其中有《节日的前夕》、《仲夏之夜》、《黎明》、《人民的欢聚》和《人们跳起了霍拉舞》等。 整个乐曲是由田园式的、标题性的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描写了节日前夕,仲夏时节乡村宁静的气氛。下面是它的三个主题: 图 《罗马尼亚音诗》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截然不同。他描绘了雷雨交加的场面。接着,又描绘了雨过天晴,雄鸡报晓的自然景色。最后,在节日钟声的鸣响下,村民们跳起了热烈奔放的霍拉民间舞蹈,整个乐曲在一片欢腾的气氛中结束。下面是它的几个主题: 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部分里,还出现了罗马尼亚国歌的曲调。从这部作品所应用的素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曲家和爱国热情: 图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