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钟声的曲调 (选自戏剧配乐《阿莱城的姑娘》) [法]比捷 曲 乔治·比捷是著名歌剧《卡门》的曲作者。1838年10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一位职业歌手,母亲弹得一手好的钢琴。因此,在比捷童年时,他就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比捷九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由于成绩优秀,多次获奖。1857年,他考取罗马奖学金后,到意大利罗马深造三年,回国后,一直人事作曲,主要是歌剧。第二年,因爆发了“普法战争”,他参加了国民自卫军,写过一些爱国歌曲。1871年,他创作了独幕歌剧《加米勒》受到好评,并着手创作管弦乐《儿童组曲》。1872年,他为戏剧《阿莱城的姑娘》写了配乐。两年之后,他创作了最著名的歌剧《卡门》。比捷一生共创作了九部歌剧,除了上面提到的作品之外,他的代表作有《C大调交响曲》、管弦乐《小组曲》等。1875年6月3日,比捷在布基瓦尔逝世,年仅三十七岁。 1872年夏天,法国活德维尔剧院经理卡尔瓦洛邀请比捷为即将在他的剧院里上演的话剧《阿莱城的姑娘》写戏剧配乐,比捷在很短的时间里,为都德的这出戏写了二十七段音乐。同年10月1日,话剧《阿莱城的姑娘》上演了。戏剧没有得到成功,可是音乐却受到观众好评。后来,这出戏很少演出,比捷就从中选了四段他认为比较好的配乐——前奏曲、小柔板和模拟钟声的曲调,编成管弦乐《阿莱城的姑娘》组曲,演出后受到热烈欢迎。 比捷逝世之后,他的朋友埃涅斯特·基洛,又从《阿莱城的姑娘》戏剧配乐里选出了三段——田园曲(第二幕间奏曲)和第二幕弗列德里在湖边沉思的配乐以及第三幕里的法兰多尔舞曲,加上比捷另一部歌剧《珀斯的美女》里的小步舞曲,编成了《阿莱城的姑娘》第二组曲。从那以后,比捷原来选编的四首,被人们称之为《阿莱城的姑娘》第一组曲。 《阿莱城的姑娘》是一出通俗话剧,题材选处民间,由都德编剧。内容描写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方一个名叫弗列德进而的青年农民,爱上了阿莱城里的一个姑娘。(在剧中,这人姑娘没有出现,也没有真实的名字。)可是,弗列德里一家人都反对他这样做,他们希望弗列德里能娶邻村一个名叫维怀特的姑娘为妻。老仆人还对他说:你爱上城里的那个姑娘作风不正派,和牧场守卫米特菲奥勾勾搭搭的,于是,弗列德里决定尊重家里人的意见,但心中还是斩不断对阿莱城的恋情。 就在弗列德里和维怀特举行婚礼的那一天,他偶然听到阿莱城姑娘和米特菲奥一起私奔的消息。弗列德里再也抑不住自己的感情,痛苦地跑到高高的谷仓楼顶上跳楼自杀了。 《模拟钟声的曲调》是比捷写的《阿莱城的姑娘》组曲里最流行的一段。乐曲开始,先由四支圆号用三个固定音(3 1 2)反复强力吹奏,模拟教堂宏亮的钟声。四小节之后,小提琴加入,它和圆号、竖琴一起合成美妙的音响,钟声鸣响,这里是作为背景,这段欢乐的曲调,渲染出节日喜庆的气氛: 图 它好似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农村生活风情画:一群穿着节日盛装的村民们正在农舍的院子里心碌着,准备办喜事,欢度节日,与此同时,钟声还在欢唱着,催促着村民们快去教堂作祈祷。 中段是小慢板、声部减少了只留下两支长笛用三度音奏出优美的曲调。它们在小提琴、中提琴轻轻伴奏下,音色显得十分柔和、美丽动人: 图 中段过去,音乐情绪逐渐热烈起来,生动地描绘了剧中新娘的养母来到女婿家的喜庆场面。最后,在钟声齐鸣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