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主题变奏曲 [意]帕格尼尼 曲 摩西的故事,取材于圣经旧约全书《出埃及记》的第三章。据说摩西是古代希伯莱族的一位酋长,生于公克前十五世纪,那时,希伯莱人在埃及法老的统治下当奴隶,摩西说他得到上天的意旨,替天行道,毅然率领希伯莱人离开了埃及,最后横渡红海,到达了被称之为“牛奶与蜜”的迦南地方(迦南,是现今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黎巴嫩地区的古称)。犹太教把圣经的头五卷称之为《律法书》,并称这五卷出自摩西之手,因此这五卷书有“摩西五经”之称。 摩西的故事在西方广为流传,引起很多作曲家的兴趣。1739年,德国作曲家亨德尔首先把它写成了神剧;1818年,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又写成了歌剧《摩西在埃及》。帕格尼尼听完这部歌剧之后,很欣赏这位比他年轻十岁的青年作曲家罗西尼的才华。就在歌剧演出的第二年——1819年,帕格尼尼采用其中主题写成了一首小提琴曲,取名为《摩西主题变奏曲》。它篇幅不长,结构也不复杂,用变奏曲式写成。开始有个引子,是缓慢的柔板。接下去是主题和它的三个变奏,最后是尾声。因为帕格尼尼的设计是只用一根G弦来演奏这支曲子又是柔板,带有如歌的咏叹调性质,所以,有人习惯地称这支曲子为《摩西之歌》或《G弦上的咏叹调》。德国作曲家巴赫的《D大调第二组曲》第二乐章《咏叹调》,在作为小提琴独奏曲时,也是用一根G弦来演奏的,人们也称之为《G弦上的咏叹调》因此,这两支曲子容易混淆。为了区别它们,我们还是称帕格尼尼的这支曲子为《摩西主题变奏曲》。 在乐曲前面,有个比较长的序奏。C小调,4/4拍,在钢琴分解和弦的伴奏下,小提琴在G弦上奏出一段宽广如歌的旋律,情绪有些忧郁: 图 在主题出现之前,它转为C大调。主题的性格比较刚毅,这里用的是进行曲节奏,在G弦上演奏,充满着活力。它速成带有一系列的装饰音,这一段是对摩西性格的描绘: 图 第一变奏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演奏,表现心情激动和不安,也发挥了小提琴快速演奏技巧: 图 第二变奏转成2/4拍,活泼轻快,前面用了许多断奏:后半部分用了许多泛音,使用了提琴上比较难的一些技巧: 图 在第三变奏时,十六分音符快速的流动音,更把人们吸引到华丽的演奏之中。其间,断音、连音、六连音交替出现,使乐曲的情绪欢快、热情。 图 最后,乐贡在欢乐、胜利的气氛中结束,这里的旋律都是用主和弦、属和弦的分解和弦组成的: 图 帕格尼尼的《摩西主题变奏曲》创作技巧高超,好似非凡人所作,因此,人们更信服帕格尼尼是“魔鬼般的琴师”。关于帕格尼尼创作这支曲子的传说也编得非常离奇。象四十年代英国拍摄的一部描写帕格尼尼生平的故事影片:《剑胆琴心》里,就有这样一段根据传说编成的情节:一天,帕格尼尼应邀到某贵族府邸里演奏。在座的贵宾们不懂音乐,更不尊重艺术家的劳动,他们大声喧哗,旁若无人,这使得正在演奏的帕格尼尼十分恼火。于是,他中断了一首优美曲子的演奏,扣断了提琴上的三根弦,只剩下最粗的G弦,他就用这一根弦,有力地演奏出充满愤怒的旋律,使在座的贵宾们震惊不已。所以,在国外出版的《摩西主题变奏曲》第三变奏的乐谱上方,演奏的表情记号标有“狂怒”两个字。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