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音乐 [德]亨德尔 曲 在欧洲音乐史上,巴赫和亨德尔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虽然都是德国人,又是同龄人,但是他们的境遇却不同。巴赫一生是在德国度过的,而亨德尔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英国度过的。两人互相倾慕,但是没有见过面。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年2月23日出生在德国哈勒,父亲在宫廷里当理发师,同时也是一名外科医生。亨德尔从小喜爱音乐,七岁从师查克乌学习管风琴和作曲。十二岁应在哈勒的教堂当上管风琴手了。1702年,亨德尔十七岁,按照他父亲的意愿,到哈雷大学学法律。由于亨德尔酷爱歌剧音乐,他仅仅在那里学了一年,就离校到汉堡歌院当提琴师,并从事歌剧创作。第二年,就写出了第一部清唱剧《马太爱难乐》。不久,他的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也获得演出成功。为了对歌剧这门艺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1706年,亨德尔来到当时歌剧艺术最发达的意大利。在那里,结识了斯卡拉蒂父子、科莱里等著名作曲家,并和他们一起切磋技艺。亨德尔在意大利创作了《阿格里皮那》等歌剧,在罗马和威马斯等地上演后,使他获得很高的声誉。1710年,亨德尔回国后,被聘请担任了汉诺威宫廷乐长,这时,他排演了一些歌剧,并于1712年去英国演出。1714年,汉诺威亲王当上了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亨德尔作为随员来到了伦敦,这时,正是他创作成熟时期,除了继续写歌剧外,常为王室写一些庆典音乐。他还主持英国皇家歌剧院的工作。1726年加入英国国藉。1737年,主要从事创作清唱剧,被誉为“清唱剧之你”。1751年,亨德尔双目失明。1759年4月14日病逝于伦敦。 亨德尔一生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最重要、数量最多的是歌剧和清唱剧。虽然,他也写过不少器乐曲,但是最流行的管弦乐作品只有两部,这就是《水上音乐》组曲和《焰火音乐》组曲。 1715年,齐尔曼林克男爵为庆祝英王乔治一世即位,在伦敦泰晤士河举行一个水上游乐会。这一天,泰晤士河两岸彩旗飘扬,看热闹的人们成千上万,河面上百舟竞发,乐声飞扬。为首的是乔治一世所乘的龙船。亨德尔作为宫廷乐长,带领宫廷管弦乐队在另一艘船上奏乐,尾随其后。然后,是王公贵族们的游艇。《水上音乐》就是亨德尔为这次水上游乐会专门创作的一部大型乐曲。 在此之前,亨德尔创作的作品。都是在室内表演的。因此,所用乐器,以弦乐器和木管乐器为主。这一次,因为要在露天表演,需要比较大的音量,所以,用了许多铜管乐器。尽管在当时铜管乐器从构造上讲,还不是很科学,乐队里用的也不是很多,然而亨德尔在乐曲中大量运用铜管乐器,在当时这也是一种创举。 《水上音乐》由二十一段小曲组成。乐曲分三个组:第一组“圆号组曲”;第二组“小号组曲”;第三组“长号组曲”。除了序曲之外,其它各段有的是用当时宫廷里流行的一些舞曲,作为每一段的小标题,例如:“小步舞曲”、“布列舞曲”“号管舞曲”;有的是以表情、速度和演奏方法标记作为小标题,例如:“坚决的快板”、“快板与快板”、“慢板与断奏”等。 《水上音乐》曲调新颖,情绪明快、活泼,在那样的场合演奏,增加了不少欢乐和太平盛世的气氛,因此,得到英王乔治一世和人们的喜爱。据说,这位皇帝还打听过这支曲子是何人所写?并为此而增加了亨德尔的年俸。尽管这支曲子演奏的一遍需要一个多小时,乔治一世仍下令要再演奏一遍。 《水上音乐》是亨德尔的管弦乐代表作。它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上。但是,一些乐队在演奏它时,多选择其中部分段落。例如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在1985年纪念亨德尔诞生三百周年音乐会上,演奏《水上音乐》选的是其中九段。香港管弦乐团1984年在“香港艺术节”上演奏时,仅选了其中四段。有的根据各段不同调性,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三部组曲:1、《F大调第一组曲》,包括八段;2、《D大调第二组曲》,包括五段;3、《G大调第三组曲》,也包括五段。例如英国巴斯节日乐队就演奏过这样的版本。1922年,爱尔兰作曲家哈蒂选过其中六段改编成一首交响曲,在演出时也深受听众欢迎。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