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新品 查看内容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韵律感的物理分析(五)

admin 2009-8-11 09:40 1475人围观 新品

韵律感的物理分析

1、韵律感与节奏感的定义

  • 一个乐曲是顺序发出的纯音、复音与和弦的时间序列,是许多乐音的有序运动。这些音的强度有弱有强,音调有高有底,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正是音符的这些强弱、高低、徐疾以及休止时间的各种有规律的变化总体带给人们又一个主观感觉——韵律感*。应当指出,上述变化的周期性固然能产生韵律感,但韵律感不仅根源于周期性,而且(更常见的是)根源于上述变化的规律性、可预测性。显然,任何随机的无规律的音响系列不可能给人以韵律感。
  • 在上述这些变化中,人们首先感受的是音符的强弱、高低交替中的时间间隔。它们使人产生韵律感中的节奏感。这也许能说明,音乐三要素(阳拍、旋律、和声)中为什么最先为人类掌握的是节拍。稍有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节拍既可基于间强脉动的时间来定义(不管音调是否变化),也可基于音调高低交替的时间来定义(不管响度中否变化),并且还时常同时从两者得到节拍的感受。

2、韵律感与节奏感的分析

  • 韵律感有赖于节拍,或者说,节奏感不仅是韵律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韵律感的基础。这是因为,聆听一个连贯序列的处于动态演化中的乐曲的时候,人们从中得到的韵律感觉是与乐曲的运动密切相关的一种动态感觉,可以说是听觉感觉的时间相干性的结果。例证是,对一个韵律感很强的乐曲,要是把它的节拍放得足够慢(或足够快),那么随着节奏感的消失,人们也就很难从这个乐曲得到韵律感(同时它也丧失了自己的曲调形象)。
  • 作为韵律感内容的一部分,节奏感也源自周期性,但不限于周期性,就是说,只要时间间隔变化得有规律、可预测,便可以产生节奏感,节奏感的产生是由于乐曲中所包含的各种变化有着规律性的时间结构,由于乐音频率、振幅、持续时间和停顿时间和有规律的调制,具有些说,来源于重音变化和小节的时间结构。
  • 节拍除了产生韵律感的重要内容——节奏感之外,还能使人产生(通常是不自觉的)联想,并向乐曲输入一种特定的情绪。比如,按我国传统的民间欣赏习惯,几乎所有的乐曲,不论它们原来的音乐形象如何,只要把它的节拍适当加快,并配以音色明亮稍快的锣鼓唢呐(假如能协调的话),就能构成欢快的节奏,使人产生欢悦的情绪。相反,有一些本是民歌的曲调,如果将它的节奏适当放慢(并适当改变一些音色),也会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
  • 节奏感,如同韵律感一样,既有规律性又有多样性,通常,进行曲和舞曲总是重音明晰有规则、音乐小节能等时性地重复。可是,如果说乐曲中音符的时间值总是明确的话,那么重音的指示是相当不明确的,至于每小节的第一拍总是重音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习惯。可以经常看到,即使是巴赫等古典音乐家的作品,并由同一个交响乐队演奏的时候,其中的小节也能让人感到多种方式的变化。在所有多声部的演奏中,必须要有规则性,以便能够预计乐曲的演化,协调演奏家们的动作。实际上,所有音乐演奏总是既有等时性的重复,也有更多的变化型式。然而,这些变化型式仍必须(以复杂的方式)溶入等时性的重复之中。关于节拍的规律性和多变性问题,乔宾说的很形象:让你的左手去当一名不妥协的严厉的交响乐队指挥,让你的右手去做想做的一切.在瓦格纳写给李斯特的一封信中,针对歌唱家唱离了谱,伴奏乐队的指挥应当怎么办这个问题,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瓦格纳主张这时停下指挥棒,让歌唱家放开谨慎、骋驰才智、灌注激情地去演唱,只要能产生激情和诗意风格的效果,演出就是成功的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