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的总体构思:亦称“角色创作的总谱”。演员创造角色所做的总的艺术设想。包括角色的外部造型、气质及精神面貌、性格基调与色彩、人物的性格历史及其发展变化、时代及经历所赋予角色的特殊印迹、角色的最高任务与贯穿动作、演员的远景和角色的远景、角色在整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物之间的关系、创作中节奏的安排、力度的配置以及依据编导的意图对表演风格的设想等。 对镜头前的表演进行总体构思时,还要考虑电影的特性,如对综合艺术中总体表演效果的把握;对蒙太奇处理下,不同景别及瞬间表演的掌握;对具体拍摄技术条件制约的考虑等。电影表演的分切间断拍摄、排练少、一次完成等特点,更要求演员构思好表演的总谱。表演的总体构思应体现编导的艺术构思,对人物的设想,应从角色的生活历史出发,应能激起创作激情,推动演员进行活生生的人物塑造,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起到引航的作用。表演最佳瞬间:影片拍摄中,演员表演达到真挚、自然、情感饱满、动作准确、最富于魅力的瞬间。电影是一次性的艺术,演员的表演一经实拍就永远固定在胶片上。为了让最符合人物形象的出色表演展现在银幕上,电影演员不但要充分做好“实拍”前的创作准备,而且要掌握和适应拍摄现场的工作状况,学会在“无穷的等待”(等布光、等各部门加工、等日出日落)和反复的“技术性排练”(适应摄影地位和灯光的排练)中节省精力,以便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进入实拍前应有的创作状态。而在拍摄人物的“激情戏”时,还要求导演和摄影师特别注意保护演员的情绪,给演员创造出能充分酝酿角色感情的气氛环境,抓住演员产生良好表演的时机,投入关键的实拍,将表演的最佳瞬间摄入胶片。后期工作中,又有赖于剪辑师的精心剪接,将样片中的最佳表演瞬间剪辑接入,完成影片。 电影艺术和电影观众的演变发展影响着电影表演风格的演变和发展。无声片时期,电影表演受哑剧表演的影响,主要依靠外部的形体动作。有声电影初期,电影表演艺术更多借鉴话剧舞台戏剧表演的风格。随着电影艺术逐步走向成熟,进入自我完成期,电影表演艺术也日趋独立,产生了一种生活化的表演风格。电影美学的多元化,电影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促使电影表演风格的多样化。不同的片种,喜剧、悲剧、传奇剧等,对电影表演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其产生不同的风格。 另外,影片中导演的不同风格和追求也会带来不同的表演风格和特点。各种戏剧演剧理论,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的演剧理论、莱因哈特的表现主义风格以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论等,都对电影表演产生过影响,使其形成不同的电影表演风格。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