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研究电影摄影机的同时,也在探索电影放映问题。1894年,美国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制成了放映影片的“电影视镜”。这种放映机每次只能一个人通过装在上面的放大象观看,每“场”电影大约放映半分钟。
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在巴黎展出后,引起了法国正在研制电影放映机的卢米埃尔兄弟一一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的极大兴趣,他们俩非常仔细地研究了“电影视镜”的结构。他们从缝纫机中得到了启发,对“电影视镜”进行了重大改进。用抓片爪抓动胶片,用两个扇形瓣圆形撇遮片装置,巧妙地解决了胶片间歇通过片门的问题;他们在电影胶片后面装了放映光源一一电灯,让光线透过胶片、透镜,射到银幕上,于是就能让很多人同时看电影了。1895年12月28口星期三晚上,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长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第一次正式售票公映电影,放映的影片有《火车到站》、《婴孩喝汤》等。虽然内容十分简单,却使观众大为惊叹。这一天被世界电影史确定为电影诞生的口子。至此,开始了无声电影的时代。
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在短短的百年时间里,有了异常迅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影片的规格由混乱到统一;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单一片种到多种片种。
电影胶片的主要规格,是胶片的宽度。当时,各国电影规格很不一致,五花八门。为了统一影片规格,1925年召开了“国际电影与摄影大会”,会议一致通过把爱迪生选定的35毫米的影片作为国际标准。随着电影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16毫米,超8毫米的影片后来也相继被定为国际标准。
有声电影是在1928——1929年间出现的。早在电影发展的初期,就有人提出在胶片上录音和还音的设想。但由于受当时电子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得以实现。在胶片上录、还音是电影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有声影片与无声影片的区别在于:有声影片在画格的一侧有一条声带。有声影片出现后,立即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1929——1930年间,所有主要的电影制片厂均转产有声影片。于是,曾经被全世界观众普遍接受的无声电影终于完成了它为时30年的使命而被淘汰了。
继有声电影出现后,电影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成就,就是彩色电影的出现。早期的许多发明家曾对彩色电影进行过多种试验,均未成功。1932——1933年间,人们仿照彩色印刷的办法,在一台专门的摄影机中,用一个镜头使三条黑白胶片同时曝光,将景物分别摄成蓝、红、绿三条分离影像,再用此三条分离底片制成三条浮雕片,并分别染成三原色的补色,即黄、青、品红影像,最后用机械方法将之叠印在一条空白片上。这种方法生产彩色电影设备复杂、耗片多。但这在多层彩色胶片未出现前,也是比较先进的方法。
经过照相材料制造者们的多年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单条多层彩色胶片。它可以用普通黑白摄影机拍摄。多层彩色胶片的研制和大量生产,使电影银幕变得色彩缤纷。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全息电影和环形电影等等。我国开始摄制电影是在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把京剧《定军山》拍成电影。1930年明星公司摄制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早在18世纪末,人类在实现了利用电磁波传输电报和声音以后,就开始进一步研究如何使用无线电波传输图像等信息的问题。早期的电视就是应用光电元件将自然景物通过光学系统形成的光象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电子线路的加工处理,以电磁波的方式传递到接收端,再经由电子线路的作用,最后在电视机显象管的荧光屏上重现原来景物的光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