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创作的关系剪辑所言说的对象戏剧性意义,强调画面之间的逻辑性,以及这种由动作之间激发的因果联系的双层面:思想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联系、互阐和置换,表现出后期创作与前期拍摄的极大差异。前期拍摄相对的被动性,使镜头必须遵循对象世界的运动规律,而后期创作则主要遵循纪录片的艺术现实时空关系,力促纪录片中的材料诗意,向着纪录片诗境转化,因而具有创作选择方面极大的主动性和创作的自由度。而关系剪辑正是建立在对象世界时空关系的改造和重建上,正像普多夫金指出的那样,当材料画面经过剪辑选择,“表现为一个合成的局部时,才能被赋予电影生命力”。我们必须这样认识纪录片后期创作所担承的思想力量,在这个创作过程中,编导的选择思想支撑着材料的具体形态和镜头画面各要素之间的发展方向及其思想联系。在后期剪辑选择中,画面之间的联系同构,并非一种简单的技术流程表现和画面叠加,也不是纪录片艺术时空段落的物质的填充,而是“一定会成为总主题的某种特定的表现特定的美学原则。总之,创作者的思想代言是通过这种后期创作的剪辑关系得以实现的,无论这种关系剪辑是以画面材料的并列临达对话思想的并举,还是以画面材料的同质性联系,直接进人思想段落的沿承,都反映出这种后期创作所表现出的对象关系思想的剪辑主导力量。 说到强调问题,还必须“强调”一种在纪录片后期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剪辑手段,这就是表现画面之间的联系的“切换”手段。切换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主题思想的戏剧性意味的强化和推进。所谓切换,就是通过剪辑使现实的时间流程得以切变.这一时问的切变,就造成了对象世界时间的空间的场景的移置和转换,对象空场景的移置和转换,就在时间的切变中得以确立自己的思想形态同时,对象的时间运动和空间形态,在切换中走向主题思想规定的艺术视境。纪录片后期创作的剪辑选择,就是建立在这种最常规的切换形式的情感反应基础上的,因此,后期创作的剪辑,就表现出这种关系剪辑切换的心理根据。首先是镜头材料的空间形态,作为一种选择与接受的心理依据,对象世界之间的形态认同性互动互阐,就成为切换的思想衔接要点。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的一节,就是这种空间形态的切换范例,老萨满远离尘世,阪依山林的行为,他个人的人生选择归附神性,是无极神性在人类自身的写真,这样,当编导将老萨满的特写切换为大树身上山神图式的特写时,无形的山神就通过老萨满复活具现了,老萨满与神树的空间形态之间,就建立起一种心理的转换复现意义。老萨满作为人的形象,他的理想信念在神树身上具现,而总难呈现神秘面目的山神,又通过老萨满那坚信难移的宗教生活,复现了老萨满这一人类现代文明中“最后的山神”形象。老萨满的道路是通向神性的常人的道路,神性又在老萨满身上具体呈现,作品中思想的最后性,就是建立在老萨满的人格力量与永远的神性之间的转换趋同重合之上的。这样就在人与神两极之间,切换出人神合一的最高视境。在这里,作者就是利用“切换”原则,选择人与神的形象的空间形态的同质性精神层面,来保持剪辑切换的视觉连续性。 剪辑切换在纪录片后期创作中的另一心理基础,是材料对象运动关系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画面之间的心理互动表现出画面的后果性体系,即前一个画面内容是后一个画面的原因,后个画面则是这一原因的说明阐释性结果,这种动作的因果联系的切换,往往成为非虚构的纪录片最富戏剧性言说的表现手段。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