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制作者在这一段落中以比较曲折的方式表现了巴顿作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军事指挥家的一面,其核心就是殴打一名患炮火震荡症的士兵及随之而来的赔礼道歉。段落的开始首先强调巴顿委屈地担任了侧翼的进攻,在山地作战,十分艰苦,伤亡很大。巴顿似乎是为了和蒙哥马利争个高低,为了抢先进入西西里岛最后的目标麦西纳港,不顾士兵的死活,一味向前强攻,结果不仅士兵们怨声载道,而且和师长发生冲突,团长们恨不得打死这个*狗娘养的杂种*,甚至连他的副手布莱德利中将也谴责他好战。
从具体历史来说,殴打士兵是巴顿将军一生中的一个大转折,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国会里有人借此机会兴风作浪,闹得满城风雨。从全片的处理来看,最强的重音也在这里,所以我认为这里正是影片的高潮。这是我的INTERPRETATION,即主观阐释。但和综合艺术论一贯的阐释完全不同。下面我会提出问题来说明的。
首先,从全片来看,该片摄影师柯奈堪普(现在是美国电影摄影师学会的会员虽然没有被公认为第一流的摄影师)是很有功底的创作者。在西西里岛战役这和大中,我们仅仅从他对特写镜头的处理就可以看清这一段落的节奏曲线。特写镜头是一视觉重音(不知综合艺术论是否同意,或者又认为我这是主观阐释),不能随便滥用的。在一部影片中如果全都用特写,那也就没有重音了。象我们现在的电影电视,尤其是电视剧中滥用特写的状况,不仅没有人指出,综合艺术论者还把这种外行的用法誉为精品。
我们现在看西西里岛登陆后的那个小段落。巴顿很不满意对这次战役的布署,现在事实证明他的作战方案是正确的。一个参谋正在向他汇报上面的指示,要他把现有的阵地让出来给陷入困境的蒙哥马利。巴顿气极了,他站起来走向墙上挂的大军事地图,他用拳头猛敲那木板,同时说:“要按我的计划,我们早就打到墨西纳了。”然后他又向参谋说:“你知道我现在要怎么做吗?”从敲木板到第二句话共用了两个镜头。第一个镜头是个全景,巴顿向地图走去时,摄影机没有跟,巴顿的怒气是通过敲木板和大声喊叫来突出的,可是视觉没有跟上,所以没有形成重音。而在巴顿说第二句话时,镜头切到近景,但他却是轻声说的:“你知道我现在怎么做吗?”你们看,第一个镜头是声音强,视觉弱,第二个镜头是视觉强,声音弱。两个镜头都没有形成重音。可是巴顿在这里怒气冲天地发脾气。道理在那里呢?我们记住这里的处理,接着往下看你会发现这是多么精彩的视听语言修辞学。请不要忘记,对一个够格的导演的要求是,他必须知道每一个镜头在全片中的地位。接下来,巴顿在路上跟着他的坦克部队前进的过场中最大的景别是一个中景。在他接见宗教代表团时,最大的也是一个中景。他的部队进入波隆纽,当地主教举行欢迎仪式,他走上台阶在主教前跪下吻他的手时,是一个中景的双人镜头。接待记者的段落最大的是大半身景。蒙巴顿得知巴顿声称要比他先打入麦西纳的消息的段落,连中景都没有用。但是巴顿和师长,副军长发生争论的那一段落时,近景较前多了,一方面这是一个室内的对话场面,另外这是观念的冲突,可以说是导演心目中的一个小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