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纪录片后期时,有些作品看上去一切都很完整,画面、结构及其他视听囚素等都很不错,可就是仍有一种未完成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却完全是因为接受者这方面的。是纪录片视听语言中没能完全表达出呢?还是视听语言以外的因素?比如一部好的作品却缺乏一种情绪。在小说界有这么一种没有定论的说法,叶圣陶先生的小说是最标准的最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小说,但却不是文学的小说,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在进人后期创作另一个问题的讨论之前,这个话题值得聊聊。我们指的问题大概是一种情绪,创作情绪、作品情绪和影响情绪,也就说,后期中除了剪辑纯画面的镜头之外,还必须把握一种画外的情绪。确实是这样的,所以纪录片编导尤其要具备一种面对镜头的画外能力,正同中国画的画外意境和中国古诗的诗外意境那样。说到意境,词典里边说意境是一种创造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我有这么一种体会,在我们看过许多的优秀电视纪录片中,你往往会忘掉它的故事、它的人物,却忘不了某几处细节。如果说这细节是一种“境界和情调”的体现,那也就是一种意境了。 《沙与海》它是能使人们为平淡的故事而落泪的为数不多的电视纪录片之一。在整个片子中,最使我感动的是那个小姑娘在沙丘上行走的镜头。不仅是我一个人,当《沙与海》大获成功之后,几乎所有的评论文章都写到了这个细节,并称这是《沙与海冲最富意境的一笔。这也就怪了,我们平时看见一个小女孩在沙丘上走会觉得是一种意境么?平时见一个小姑娘俯身贴在沙丘之上会感动得落泪么?显然不会,除非观众有病。 那么,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长镜头,为什么会给观众制造了一种极不平常的意境呢?关键在于作者懂得如何牵引观众。可以说,纪录片的意境完全在于作者的牵引。在《沙与海》中,小女孩玩沙子的镜头之前是对大女儿的采访,当问到她出嫁前的感觉以及是否愿意离开这个沙漠深处的家庭时,大女儿的反应是长长的停顿,没有语言,只有一种内心的感受在无形地抓着我们的心,停顿时间越长,我们的心就被抓得越牢,这就是一种牵引。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会有许多牵引我们走人意境的地方,或是一个成功的动作,也许是一段成功的效果,或是一段成功的音乐。 人们常说,电视作品必须体现电视语言的特性,这并不排斥编导正确运用一些外在因素;相反,编导认知的视野与思维的开放态度,可能更能突出他所拍摄的作品。这是一种成功的创作实绩的证明。在拍摄的《闯江湖》这部电视纪录片中,有这么一段关于对山区农民遇到雹灾后的失望、麻木、灰心等各种心态的采访。接着便是观众自己情感的抒发。既然是情感的抒发,就希望观众能够进入感情之中,否则就是你自己自作多情了。可片子合成完了之后,总觉得情绪差那么一点点。应该说,观众有好的画面、好的音乐、好的解说词,也有很好的铺垫,可为什么意境没有到位呢?原因是解说词太满了,在太满了的解说词与前面的采访之间,缺少那么一点点的牵引。于是,编导便删去了一句解说词又把整段解说词向后移了20秒。画面不动,仍是雹灾后的田地、地里被冰雹砸死的小鸟、高原湛蓝的天空。解说给音乐让位了,此时的音乐便是一种牵引。那是歌手范琳琳的一句高声呐喊,声调极高亢,音域起伏也极大。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