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播音配音:虚拟语境中的类交流

2012-4-12 07: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97|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播音员、主持人、记者面对镜头、面对话筒的“独白”式语言就是虚拟语境中的类交流,类交流是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的特殊状态,面且是基本的语言状态,同时类交流还常常是语言表达中的一个难点。

  首先,类交流存在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虚拟语境中。虚拟语境,既包括情境的虚拟,也包括交流的虚拟,当然更具普遍意义的是交流的虚拟。从节目制作和传播的实际情况看,播音员的播音主要在电台录音间或电视台演播室里进行,有时播音员在新闻现场的播音,如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的转播、国庆盛典的实况、国家领导人出访的报道等,他们所说的话不是给现场的人听的,语言交流的指向是守在收音机、电视机前的受众;节目主持人不论节目制作或传播语境是在播音间或演播室内,还是在室外,广播节目只要没有开通热线。电视节目只要没有嘉宾、观众的参与,与播音员节目语境一样—传播对象不在节目录制或传播现场;记者的现场报道大多在新闻现场进行,他们的介绍与评说同样是对广大受众说的,面不是对在场的人说的。总之,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情况下的播音或主持,无论场合的大小,其语言交流的语境都是虚拟的。

  其次,虚拟语境中的语言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单向传送,不可能得到受众直接、及时的反馈。所谓“类交流”,是类似交流之意,而非实际的典型意义上的交流。正如我们在上文分析过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特殊语境容易使说话人产生语言交流的“陌生感”,由于感觉不到倾听对象的反应,“独白”的语言活动很容易失去语言的目的和指向,这种虚拟语境的消极作用会使有声语言发生异化,即人们批评的广播电视中那些没有交流意味的空洞的“声音流”。

  知道了强调类交流的必要性,那么应该如何克服虚拟语境的消极作用,使类交流具有交流的语言效果,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提高有声语言的传播质量呢?需要从三方面人手:一是通过播音学理论中的“对象感”,建立虚拟语境中交流的信念和类交流的心理技巧;二是通过对语言声音形式的调节,运用语气的变化及停顿技巧使类交流获得富于交流状态的语言效果;三是适应特定对象的心理需求、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调节有声语言。

  1. 掌握“类交流”的心理技巧,化“目中无人”为“心中有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播音员播音时面前没有传播对象,针对虚拟语境中的语言心理,播音学提出了“对象感”这一命题。“对象感”强调的是一种心理感觉,“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对象感是一种心理技巧,属于通过联想想象产生与受众“交流幻觉”的心理活动,当然它不能脱离理性的方向。

  2. 运用“给予感”和“倾听感”,构成双向交流的语言效果。语气和停顿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而是源于内心的说话愿望,源于具体的思想感情,但是仅仅心里有交流意识,不一定就能够在声音形式上鲜明地表现出来,因此,类交流还必须在有声语言的物质形态上给予体现,要掌握“交流语态”,让受众从听觉和接受心理上有所感应,听出语言中的交流意味。交流语态主要通过有声语言中主动的“给予感”以及倾听感”来显露。主动的“给予感”。

  3. 适应传播对象特点,增强类交流的有效性。适应对象特点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则。有声语言的传播要使对方乐于接受,就必须考虑传播对象年龄、职业、文化等社会背景、心理背景方面的特点。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