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纪录片前期中有更多的细节是值得深人研究的,仅一个视点问题,就可以比较出纪录片与非纪录片的不同特质。接下来我想谈谈纪录片的节目主持人间题。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节目主持人对于电视播出来说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电视台,没有无主持人的栏目。目前的电视播出大都以栏目为主,主持人是栏目对外形象的代表,如同一个商品不可没有的标志。可是,在这么多的电视节目(电视剧除外)里,惟独纪录片这位“不人流”的“家伙”时常在探讨要不要主持人。 纪录片设置主持人,并且进人前期拍摄的过程中,也许是对纪录片美学原则的丰富发展。从编导的前期思考角度来看,编导主题设定的统一视界关系中,同构着三方面的力量:第一是编导的眼睛第二是摄影机的眼睛第三是主持人的眼睛。编导的眼睛首先是通过摄影机的眼睛去结构材料视域,而摄影机的眼睛在纪录片的前期中,又常常按照主持人的眼睛运动于材料视域中,编导的统一视界中存在不同的视点。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话说长江》的双主持人制是一元视界的,主持人代替编导在片中引领主题、结构材料二《望长城》则是单主持人制,其视界关系是多元的,主持人遵从材料视域基本原状,注重材料的自发性原状意义。由此在中国电视界,因为纪录片的主持人设制置,而引起大量的仿纪录片的谈话节目的出现,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这里,纪录片的核心原则是什么?主持人的影响与接受意义是什么?主持人与编导的关系、主持人与材料的关系应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都直接体现出纪录片发展的方向。 在纪录片中县否用主持人,就如同写作时如何选择“人称”。你想时常从情节中跳出来谈谈你的感想或是千脆就是描写你自己的事情,你就得选择第一人称——“我”。你想冷静、客观地描写,把自己的情感隐藏在后面,那就选择第二人称——“你”,或是第三人称——“他”。在纪录片中加主持人,就如同第一人称的“我”在直接参与生活或引导别人参与生活。不加主持人,就如同第二人称的“你”或第三人称的“他”在做着不受作者影响的事情。 如果你已决定在某一部纪录片的前期拍摄中要用主持人,你的第二步就应该考虑这部纪录片的风格以及主持人如何体现这一风格。主持人在纪录片中的表现形式,一是编导视界追求的一元视界结构,这种风格的纪录片表现为主题、材料、主持人的视点统一,内外交流系统均在一个同质的话题下,展开对话,奔向共同的主题。 《望长城》这部系列片无疑为主持人营造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也正因为有了主持人,才有了《望长城》的纪实、灵活、生动等许多特色。 纪录片《望长城》的独特的话语交流模式很特别。这种电模纪录片表现出来的话语交流的特征,表现出一种先在的文化传统决定因素。同时,我们看到这一先决性因素,又总是在电视话语的交流中显示出强烈的时代色彩。 纪录片话语的实质,其实就是视界结构的间题。纪录片话语的基本模式,也一样不外乎叙述与展示两种。叙述与展示的话语模式,决定了电视的视界结构,这种模界结构及其美学倾向,对叙述性话语来说,是一元视界的。对展示性话语来说,其审美取向就呈多元模界。当整个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以前所未有的认同性和开放的态势面向世界时,整个现实世界便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多元化结构。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