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周传基讲电影:分析《巴顿》(四)

2012-4-12 07:1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52|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巴顿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早在一次大战期间,他所率领的坦克旅就在圣•米哈依尔战役中立下战功,他本人荣获英国服役优异十字勋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率领了第一支美国参战部队在北非登陆。而后,他的第三军在第二战场上又是一支屡建战功的主力,尤其是在巴斯东为101师解围,以及殴打患炮弹休克症的士兵事件,使他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甚至象我这样经历过二战的远在东方乡下的中学生也知道巴顿。他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美国唯一能够打硬仗的指挥官。

  在好莱坞导演笔下的这个神话人物可以说是美国式的三突出的人物。电影读解能力比较强的人会发现,给巴顿的镜头大多数都是微微上昂,导演不仅把他的英国竞争对手蒙哥马利有意先了一个比巴顿矮小的演员来扮演,而且在两人处于一个镜头里的时候,机位取景有意造成巴顿比蒙哥马利高出一头,在麦西纳入城的那个段落里特别明显。另外有一个违反了生活规律的手笔,即巴顿打飞机。德国的亨格尔俯冲下来扫射时,巴顿毫不躲闪地义开两腿对准飞机用手枪对射,而德国飞机机枪的弹着点从远处一直延伸到巴顿两腿之间的后面,那他还不被子弹辟成两半?刀枪不入,但在连续的短镜头之中,观众不容易觉察。只引起了赞叹。还有巴顿打士兵后,艾森豪威尔要他下部队去做检查。他在做检讨前,先在教堂祈祷。摄影机采取了低机位,巴顿跪在祭坛前,天主在上,巴顿在下,这是符合他们的宗教信仰的,但是这个低机位设得很巧,当巴顿跪在那里时,低机位的摄影机与他持平,但是当巴顿站起来时,摄影机往上跟摇很自然地形成一个巴顿的大仰拍。检讨前用大仰拍?导演的POV(即视点态度)就已经十分明确了。别忘了,机位一摆,创作者的态度就定了。你为什么把摄影机摆在这里,不摆在那里,你有你的想法,你有你对镜头中的事件的态度。当他走出教堂后在皇宫的院子里行走时,导演终于用了一个大俯拍,而且这是全片中最大的俯拍。我觉得它在整个影片结构的节奏曲线中所处的位置极为准确,它跟下一段落的巴顿最暗的面部镜头(最暗的光)在节奏曲线上是相呼应的,是符合剧情发展的。不过这个镜头的取景是例外地以静态的绘画构图为准。非常严整。两侧是均匀的宫廷,前景是建筑物的投影,在画面上方两侧斜停着两辆坦克,一左一右。巴顿的极小的身影从正中徐徐移动。非常威严庄重。虽然是最大的俯拍,但毫无贬意。

  当他走到检讨的平台时,升降机上的摄影机从持平开始,一面向右跟摇,一面升起,最后成一个大俯拍。可是当巴顿一开口时,机位立即跳到平台下仰拍巴顿,太阳在他的后面,几乎形成光晕。导演找到了仰拍的根据,因为巴顿的第一句话是,“你们知道有人要我到这儿来让你们看到我是个狗娘养的。”这句话引起全场哄笑,巴顿胜利了,检讨的气氛全被这句话破坏了。摄影机也就赖在那里不走了,一直保持仰拍,直等到巴顿的检讨说到“我承认我的方法是错误的”,当错误两字出现时镜头才切到从巴顿背后拍的大俯拍。但等这两字过后,又立即回到原来的仰拍机位。然后等到第二次巴顿又说,“希望你们接受我的解释和——(镜头切到大俯拍)道歉。”镜头马上又切回来,巴顿转身,说了一句“解散”。这段极有趣,导演的POV太明显了。他是那么舍不得离开仰拍镜头,那么不愿意贬巴顿。这是关于巴顿这个神话人物的三突出的实例。顺便提一点。有人说我对开场的阐释犯了和综合艺术论者一样的毛病:主观。请不要割裂地来谈问题,我的阐释始终是以影片的镜头为依据的。把我对镜头的分析撇开不谈,割裂地来谈我的阐释,这是理穷词绝是的一种做法,十分恶劣。

  比如说,在德国法西斯的影片中出现了希特勒的镜头。这是一个远景,他靠画框左侧站在很高的讲坛上,在他下面,讲坛的前帘有一个很大的万字徽号,画框的右后方还有一个德国鹰的雕像,它脚下是一个立体的万字徽号。这个镜头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所表达的思想非常明确。有人看了兴奋已极,就象在我国有人一谈到文化大革命就眉飞色舞,感到阳光灿烂。有人看了极其反感。根据都是那同一个镜头。对同样一件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可是综合艺术论排斥本体,它根本不以客观系统为依据。它是从主观到主观。最好是把问题弄清楚再发言。有人又说,我谈影片制作的背景不是也和综合艺术论者一样吗?请举出一篇综合艺术论者对某部影片的制作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的文章出来。可又举不出来。不要这样,这样不好,不是一个正派人的态度。就差没有说,综合艺术论者不是也呼吸吗?也吃饭吗?难道你不呼吸,你不吃饭?我的分析方法是综合艺术论者根本做不到,他们从来不以镜头为依据的,他们从镜头不所看到的并不比普通观众多。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