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纪录片:反其道而行之(三)

2012-4-12 07: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41|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 八曰“光怪陆离”

    “光线”是摄影师的画笔,外景正确采光线,内景合理布光是摄影造型的墓本手段。今天,电视新闻、纪录片中那种“五光”俱全(主光、副光、面光、轮麻光和背景光)的“绘画派”的布光方法早已被简明和真实自然的“无技巧照明”所取代。以前画面上出现光晕、光斑、反光、刺光等现象就会被NG(报废),现在已不足为怪。有时为突出轮麻还面对光源拙摄。外景中也常常透过前景正时太阳造成光晕、光斑的效果。偶尔角度合适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光环、五颜六色的扇形光束。如果空气中的温度合适还可能出现彩虹等等。这些妙趣横生的画面往往成为摄影师的得意之作。

  • 九曰“镜头变形”

    用广角镜头拍摄全景;长焦距镜头拍摄远景;用40mm-50mm的标准镜头拍摄人物近景,早已成为影视摄影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偏偏有人“犯天条越雷池”。我台与上海东方电视台合拍的《东西南北中》音乐片,其中一大组上海外滩的全景画面,都使用长焦镜头拍摄面成。黄浦江上穿行的客轮,岸边高荤的老式路灯,晨练的人群等统统被压缩在画面内,由于景深缩短,透视关系极不明显,画面的视觉效果不仅新颖别致,而且产生令人退后联想的艺术魅力。如按常规使用广角拍摄,则无法遴免地落入司空见惯的旧案。用大广角镜头拍摄人物近景更为普遮,有一幅表攀美国失业工人的照片,抱膝的双手在画面前景十分醒目,人物头部却显得很小。正是这种夸张的透视效果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主题。

  • 十曰“声画错位”

    声音进入画面极大地丰富了影视创作的表现力。同期声、背景声、效果声一般应和画面对位,否则会使人莫名其妙。然而“声画错位”(也称“声画分立”)的手法早已被表用。一群唐山地震中死里逃生的孩子.由于受到惊吓。坐在教室里耳鼓中教师娓娓的讲课声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房倒屋塌声。一位山区的模范教师来到人民大会堂出席群英会,激动得热泪盈眶,暴风雨般的掌声刹那间却变成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雕塑家刘焕章》结尾部分是摄影机慢慢远离了刘焕章家的画面,此时没有胡同里嘈杂的现场声,而代之的是越表越响的凿木声,一直延续到字幕完。这种非同步的“声画错位”使主题得到升华。一位观众来信说:“那余音如同时代的强音,有如震撼人心的鼓角,激人奋发,呼唤人们树立起应有的事业心。”

  以上仅列举了10种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知果我们经过仔细的研究还可能找出许多。“越过轴线”或许也可以通行无阻,因为管造矛质冲突的气氛,有意透成画面的“打架”、“撞车”调整旋转的画面,有意造成天旋地转的效果。忽快忽慢摇摄的画面,是在眼摄一只跑跑停停的歼兔……今天,电视艺术已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电视文化,我们对原有的电视理论必须进行新的思考,接受新理论,增强新观念。高科技的飞速发表为电视艺术的表现手段添上了翅膀,需要我们进一步去丰富,去认识,去利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观众的审美要求也变得多层次、多元化了。这就更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跟上时代步伐。那些单调刻板和程式化的俗套急需新陈代谢,否则事物只能永远静止在一个水平上。影视摄影同样需要创新,因为它也是艺术创作。如果认为有了教科书,ENG又是自动光圈、自动变焦距,以后还能自动对焦点,像傻瓜照像机那样只要按下开关,图像就会记录在磁带上。摄影师笆不变成了熟练工和活动三角架。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