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纪录片:反其道而行之(二)

2012-4-12 07:3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91|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 三曰“推推拉拉”

    虽然摄像机固定有变焦距镜头,我们通常还是采用定焦镜头摄取画面。只有内容需要时才使用推拉变焦镜头。推镜头一般足强调某种事物,拉镜头一般是展示某种事物。推拉的速度不能随意和盲目,要根据表现的具体内客击处理。单一的推或拉镜头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一般不明显,只有连续使用三个以上的推或拉镜头,经后期剪样方式可产生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味。例痴万人集会群众高呼口号,从面部特写急拉成大全景,累积使用就可以强烈地洪托出群情激奋的情绪和场面。又如表现旧上海被沦为殖民地,租界上空抵动着各色旗子,连续急推各种旗子,美国的、法国的、德国的、英国的……一种对殖民者的仇恨之情即可油然而生。毫无目的像打气筒一样运用变焦镜头则不可取。但这种犯忌的镜头也有用得恰到好处的范例。大家可能还记得某节目中有个表现吹小号的长镜头,就是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打气筒一样地拍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许多表现快节奏的现代歌舞节目中,常常出现这种“推推拉拉”的变焦镜头,使节奏、气氛、场面和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 四曰“视觉反常”

    在画上是偶尔见到黄豆大如鸡蛋,行驶的车辆似电动玩具,鳞次栉比的楼房像儿童积木,正常的运动物被处理得速度反常……这种比例夸张失调的画面,都有悖正常的视觉效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视觉效表,反而给画面增添了趣味性和幽默感。

  • 五曰“磕头碰脑”

    很多摄像人员习惯于把主体物按黄金分割定律处理画面,人物眼睛的位下要高于画面的二分之一目光方向尽量多留一些空间:米艺详拍摄的故事片《一个和八个》,画面构图就打破了这种戒律,什么“磕头碰脑”、“面壁思过”、“顶天立地”并不罕见。甚至把人物置于画面一隅,画面失去平街的处理手法,才深刻揭示出人物压抑、扭曲和恐惧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特殊的历史背景。在电视纪录片中,完全可以突破千人一面的构图模型,根据不同内容表取灵活多变的处理方法。例如介绍犯罪青年接受改造时,把人物处理成“面壁思过”,既可寓示法律的草严,又能给犯罪青年的命运和前途留下思考的空白。

  • 六曰“色彩失真”

    正确使用滤色镜和色温片,准确曝光,求得清晰的画面和色彩饱和。明亮鲜艳的色彩还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特珠情况下运用滤色片和后期技巧把画面处理成红色调、黄色调、绿色调、蓝色调、棕色调等“失真色彩”,也不能算作犯忌之举。表现悲壮的气氛和场景时,画面处理为红色调;表现严酷气氛和场景时,画面处理为冷色调;梦境中的画面可以处理为黄色调;历史闪回的画面可以处理为棕色调……(当然这不能成为一种新的模式)。只要有助于揭示主题、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没有人会责备色彩的失真,也不会追究光源的不合理性。

  • 七曰“限光不准”

    在《焦点访谈》中常看到这类画面:记者跟随主人要进楼房、上楼梯、穿走廊、开家门入房间、启开电灯后坐下来接受采访……纪实风格的电视纪录片中这种长镜头也被大量采用。画面在运动中时有摇芜,穿过香暗的走廊时主人和记者只有模糊的轮廓,更甚者漆黑一片,只听到来访的画外声,启开房灯后才看清主人的真面目。真实自然的纪实手法使画面充满生气,没有苛求画面不德、色彩来饱和、曝光不足等等。记者的足迹遮布各个南落,下矿井、穿隧道、钻地洞等是家常便饭,这些特殊场景出现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属正常现象。ENG的自动光圈和手动光圈要结合使用,一味使用自动光圈,反而会失去画面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在井下工作一天走出矿井时,最初看到的景物会显得刺眼,如果采用手动光圈,让景物由曝光过度逐渐转为正常,其视觉效果更自然可信。歌曲MTV中,用白高调处理画面已屡见不鲜,如果凡遇到光线不足时就千方百计提高亮度,遇到高反差时就设法降低曝光亮度,以确保正常曝光和色彩还原,其结果会弄巧成拙。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