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周传基讲电影:分析《公民凯恩》(八)

2012-4-12 07: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003|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威尔斯来自实况播出的广播剧领域。1938年,当他那著名的广播剧《星球的战争》播出时,美国人真的以为美国确实受到了来自火星的生物的进攻而惊惶失措,他就是这样抓住了广大听众的想象力。威尔斯对这一效果当然很高兴。这一轰动事件的结果是,他的照片登在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上。当时,他年仅22岁。威尔斯往往被赞誉为发明了许多电影声音的技巧,实际上他主要是一个巩固成绩的人,他把其先行者只鳞片爪的成就加以综合和扩展了。

  在无线电广播中,声音必须要能够唤起画面。例如一名演员在混响室中说话暗示出的视觉的关联域是一个大观众厅;而遥远的火车汽笛声暗示着一个广阔的景色,如此等等。威尔斯把这一声音的原则用于他的电影声带上,由此创造出场景的空间感。如在上都,房间太大,凯恩和苏珊必须互相喊才能听得见,从而造成一种既悲伤又好笑的不协调的效果。而麦迪逊广场花园的摹写之所以令人信服,部分是因为我们听见大批群众的欢呼声,因此就想像着我们也看到了他们。

  在他的录音师詹姆斯•G•斯图尔特的协助下,他发现,几乎每一种视觉技巧都有它的声音等同物。例如,每一个镜头在容量、清晰度和质量上都有相应的声音质量——远景和大远景,镜头的声音模糊而遥远;特写的声音清脆、清晰,并且一般要响;高角度的镜头经常伴随着高音调和音响效果;而低角度镜头的声音是沉思的和低调的。举例来说,在李兰回忆段落中的苏珊首演一场,随着那个升降机镜头的不断上升,如果我们闭上眼听,就会发现声带也是随着高度而减弱的。又如在上述凯恩太太寄宿舍的那一镜头中,前景的成年人占主导声带,而背景的小凯恩的喊声也能听清,但却是遥远的、微弱的。在其它段落中,声音也会随着人物由前景到后景的移动而依距离的不同作出变化,如凯恩签署把报社转让给撒切尔的合同一场。

  威尔斯还发现,声音可以像蒙太奇段落一样化和叠化。于是他经常让对话重叠,尤其是在喜剧性的段落中,总有若干人试图同时在说话(如在放映室、和《问事报》的编辑部几段)。 由于使用了这种重叠的对话以及不合语法的结构和自然中断,也就增强了片中对白的自然性。在《公民凯恩》中,威尔斯在声音上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他将音色这一因素加入了进来,区别声音成为区别角色的关键。对立的角色?对立的声音!实际上,威尔斯在使用他那水银剧团的演员时,事先就考虑到了音色的问题。综上所述,威尔斯通过把那些他所熟悉的细致的音响效果搬到电影的声带上(现场的气氛和距离感、角色有差别的声音、讲话的自然形态),从而加强了从视觉上表现的事件的自然空间的真实性。

  在许多场面中,威尔斯把声音用作象征。例如,在他运用化和蒙太奇段落来表现苏珊灾难性的歌剧巡回演出时。在声带上可以听到她演唱的抒情曲被变形为尖叫的、凄凉的哭泣。这一段落以逐渐暗下去的灯光为结尾,从而象征苏珊那愈演愈烈的绝望。而在伴随的声带上,我们听到她的声音滑到一种受到创伤的呻吟,仿佛一首歌演唱到半途,有人把电唱机的插销拔掉了。而在凯恩与李兰分手的一场中,随着凯恩的那句“你被解雇了”,他狠狠地把打字机的滑动架推了回来,那声音就象是一个惊叹号。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苏珊回忆段落中的首演一场,有一个凯恩鼓掌的特写镜头。我们都知道特写镜头是绝缘的,即人物与环境被隔离了开来。然而在这个特写镜头中,当凯恩鼓掌  声的混响变得越来越大时,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了环境的存在,即此时观众厅中已经空无一人,只剩下凯恩一个人在执着地鼓掌。

  在此,声音打破了特写镜头的画框。伯纳德•海尔曼的音乐同样是复杂的。若干主要人物和事件都被赋予了音乐动机,许多这些动机先是出现在新闻片段落中,然后在影片的后面又重新出现,并往往被改变为小调或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奏,这又取决于该场面的情调。让我们以玫瑰花蕾的音乐动机为例。在开场段落即凯恩之死一场,首先出现了那动人的玫瑰花蕾的主导动机,它是由一种电颤振的打击乐器进行的独奏,而后在整部影片中它就开始以各种不同的伪装出现。海尔曼说过,“如果你仔细地追随着玫瑰花蕾的动机,它本身就是对玫瑰花蕾自身最终身分的一条线索。”即在汤姆逊调查的过程中,每当提到玫瑰花蕾时,这一音乐动机的变奏就衬托着对话。当威尔斯终于向我们——而不是向剧中人——揭示出玫瑰花蕾的秘密之时,这一音乐动机强有力地涌现到如此显著的地步,造成了所有电影中有史以来最令人振奋的揭示。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