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图片摄影是一门独立存在的艺术,一幅图片即可表现一个主题。而影视摄影却不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一种表现手段。脱离了主题思想,影视摄影便无所依附;脱离了具体内容,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般说来,单一的镜头是很难表现什么主题的,必须用一组镜头去渲染、烘托、营造一种氛围,或用一组镜头去描写、刻画、叙述人和事物;或用一组镜头去反映、揭示、升华主题思想。表个人认为,摄影创作是摄影师对主题思想准确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之后,尽可能地调动一切摄影造型手段去表现主题,去丰富观众的视觉形象,起到一种审美欣赏作用。更简明通俗地说也就是丰富镜头的表现力。我们会经常遇到这种现象,主题确定之后,编导请摄影师去完成某一组镜头,结果素材拍一大堆,就技术和画面质1而言确实是构图良好、焦点清晰、四平八稳,符合极影的规律和原则。然而视觉效果却显得平平淡淡,索然无味,给人不对题之感。即使勉强编用几个镜头片揭示主题也无关痛痒。而有的摄影师虽然拍的素材不多,编用率却很高,镜头不仅洗练,而且能准确、生动和深刻地揭示主题。尽管有些画面不怎么规范,视觉上却有一种内在的感染力,给人以回味、冲击和震撼作用。通常我们把前者叫做镜头缺乏表现力,把后者称做镜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和摄影师本身的艺术素质有关。一个称职的摄影师只满足于掌握一般的摄影规律是远远不够的。倘若再食古不化、因循守旧,被原则挽搏住平脚,那只能是基守成规的工匠而已,帷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达到“无法之法”的更高境界。国画大师潘天寿论绘画时首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可见艺术创作提倡独创性,而忌伟重复雷同。图章刻得再工整精细也是一种形式。而金石篆刻的篆法、章法、刀法绝无千篇一律,方寸之间变化无穷。尽管有断刀、破方、毛边,但那却是艺术。就摄影创作而言,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在许多特定的情况下,完金可以突破成规成法,反其道而行之,我这里列举了十种现象供同仁研究探讨。
- 一曰“摇摇晃晃”
追求画面的稳定性,求得画面上下左右的垂直和平衡。拍摄山水风光、工艺美术等静物时尽量使用三角架,保持画面在推拉摇移运运中均匀和稳定是一般性规律。然而也有例外,1965年福建“86海战”中,有一幅国民党“永昌”号舰艇被我方炮火击中的照片。摄影师在表现这幅照片时就采用了左右摇摇见免的处理方法,造成一种敌舰被击伤后仓性逃窜的视觉效果。显然,这和用三角架固定拍摄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国际新闻中许多战乱场景的主客观镜头都是摇摇晃芜的,观众并未责怪垂面的不稳定,反而给人以身.晦其境的真实感。很多新闻事件稍纵即逝,拍摄现场的客观条件也错综复杂,大量镜头是偷拍、抓拍、抢拍,甚至不通过取景器,而是用广角镜头,高举摄影机或手提摄影机在跑动中拍摄而成。这里新闻足第一性的,如采一味追术四平八稳怕是“黄花莱都凉了”。
- 二曰“焦点模糊”
一个弥留之际的病人,躺在病床上吃力地睁开双眼环视四周的亲人,其主观镜头完全可以焦点模糊。这种视线效果才真实自然,符合特写的情景。《卫生与健康》里有过一个反映保护中小学生视力的节目,介绍一位小同学平常不注意看书的姿势和光线,久而久之视力衰退,课堂上看黑板上的字迹时而清楚时而模糊,镜头的焦点也变化不定。这种处理手法就来得准确生动,如果拘泥于焦点清晰的原则,那就没有办法表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