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通过一系列闪回的重复模式把事件的时间顺序打乱,从而使威尔斯得以在时空中跳跃,不必严守时间顺序就直接切到凯恩生活中的不同时期。为了使观众有一个综览,威尔斯在影片开始不久表现的新闻短片中,介绍了凯恩一生中的大多数主要事件和人物,而对这些事件和人物在后来的各个闪回中又都做了更深入的探索。显而易见,当一个故事不是用直线的、按时间顺序的方式来讲述的时候,是有失有得的。所失的是任何按传统方式讲述故事的悬念,它一般提出问题:主人公要求什么?他或她是怎样设法去得到它的?在《公民凯恩》中,主人公几乎从一开始就死了。我们只有被迫从其他人的角度把他的一生拼凑起来。
影片中有五个不同的讲故事的人,每人都讲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多叙事的技巧迫使我们去衡量每个叙事者的倾向性和偏见,《公民凯恩》也是他们的故事。但从整体上来说,这五次闪回基本上是顺时的,且时有重叠。但即使是当叙述的事件重叠时,我们也依然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们的。例如,李兰对苏珊歌剧首演的叙述就染上了他对她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在该段落中,突出的是一个升降机的移动镜头所造成的喜剧效果,其结果实际上是一句俏皮话。当苏珊开始唱第一首抒情曲时,摄影机开始上升,仿佛要升天似的。当她继续唱下去时,她那单薄而平淡的声音随着摄影机继续向上的路程而逐渐变得越来越虚弱。摄影机经过沙带、绳缆和跳板,直到它最后来到站在狭窄过道上的两个舞台工人,他们看着下面的表演,听了一阵子,转过头来面面相对。一名舞台工人滑稽地把手指头摆到鼻子上,仿佛在说,“真臭。”然而当苏珊重述这同一事件时,摄影机的机位却主要是摆在了舞台上,而且当幕启后是逆光,根本无法看到观众席里的人,这一处理就将苏珊被观众拒绝的感受视觉化了。这时,该段落的调子不再是滑稽,而是痛苦的了。
威尔斯的叙事策略有些像三棱镜:新闻片和那五个接受采访者,每一个都对同一个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不同的视点。新闻片让我们迅速浏览了凯恩公众生活中的高峰;撒切尔的叙述带有他对有钱有势的人在道德优越上的绝对自信;伯恩斯坦的故事浸透着感恩和他在年轻时对凯恩的忠诚;李兰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角度:他根据凯恩实际干的事而不是他所说的来判断他;苏珊是讲故事的人中受害最深的,然而她也是最有感情和最敏感的;雷蒙,那个管家,装着比他实际知道得多。他那短暂的闪回仅仅结束了汤姆逊的采访。需要说明的是,汤姆逊在本片中作为一个采访者,从来没有正面出现过,在采访过程中,他要么是以背影出现在画框的角落里,要么是干脆在画外,于是导演就这样让观众占据了这一采访者的视角,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全片本身就呈现为纪录电影的形式。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各个视点中对凯恩的不同表现。
- 新闻片综览:
这个段段落是影片故事叙述的中枢、大纲,它讲述了凯恩的一生,但只是简短介绍,具体事件在后来其他人的闪回中进一步深入。新闻片中的段落与后来在其他闪回故事中表现的事件有对应的关系。如,新闻片中插入了报纸上的爱米丽、凯恩和他们的儿子在麦迪逊广场外照的相片,解说员告诉我们爱米丽和她的儿子在1918年死于一次摩托车事件。而后来我们在李兰的闪回段落中看到了这张照片被拍摄的那一时刻。再有,新闻片中凯恩和苏珊结婚后从法庭出来的段落,也在后面扩展为苏珊故事中的一个场景。该段落确立了影片的形式:跳跃的、删节的、省略的。该段落确立了影片的创作方法:互相抵触的观点、互相矛盾的判断。如撒切尔说凯恩是共产党,工人说他是法西斯分子,凯恩自己则说他是美国人。
该段落的作用:模仿新闻片独特的电影形式以证明确有其人(该段落是由雷电华的新闻片部门剪辑的,为的是追求与新闻片的形似。而在该段落的拍摄中,也模拟了新闻片的拍摄手法,如透过栅栏拍在上都的凯恩,因要强调出偷拍的感觉,故摄影机是晃动的,而凯恩也不时被栅栏条所挡住),同时又产生了双重的间离效果,提醒观众在看两部电影,亦即观众在和报社的编辑们一起观看这部有关凯恩的新闻片的同时,又是在看奥逊•威尔斯所执导的《公民凯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