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周传基讲电影:电影中的意识流(三)

2012-4-12 07:5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43|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在电影中用以描绘意识流的技巧,实质上和小说中所运用的是一样的,也是直接的内心独白、间接的内心独白以及无所不知的描绘──其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是最容易被电影观众所识别的。直接的内心独白一般是以主要人物的画外音形式出现的(如在《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中那样),由它告诉我们他或她在想什么或者有什么感觉。第三种技巧一般是通过一个无所不知的解说员,来取画外音的方式来描绘一个人物的思想或感情──但一般都不是解说员本人的思想或感情,即使他也是片中的一个人物。

  第二种技巧,亦即间接的内心独白,在电影中是最难识别的,这主要是因为它从来就不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我们曾经说过,有理性、有条理的语言思想并不是意识状态下唯一的内心活动:因为感觉,特别是视觉,也是意识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处理一个真正的意识流来说,一个人物(不论文学中的还是电影中的)在看什么和在想什么或感觉什么,是同等重要的。有时为了表现一个人物在看什么(通过视点镜头,从某一人物的角度,而且通常也是从他的视线水平来拍摄的镜头),电影导演便在这个视觉皋挝(从那个人物的角度来看)中错综地插进一些其他的镜头来引导观众,这和一个小说家为了引导读者去理解一个意识流的段落,因而认为有必要偶然来一段评论和作一番描绘,其目的是完全一样的。例如,有一个坐在汽车中的男人在看一个站在他车旁的女人。在这个例子中,也许得有一个镜头从车内(通过风挡)把他所正在注视的那个女人表现出来,并且恰恰显得就是他在看她。但是,导演也许认为最好是让观众明白那车子所处的位置,特别它和那女人之间的位置。为此,他可以把车中那个人拍成一个大远景,并在汽车外面拍──即从那个无所不知的讲解员(这在本例中就是导演和摄影机)的距离来拍。因此,在上述另那个例子中,那位电影导演千预了那个人物的意识(通过车内的人物视点镜头表现出来),并包括了他认为有必要引导观众的信息(通过远景表达出来)。上述三种技巧只是指出了描绘意识流的一些手段(如人物本身或无所不知的讲解员或摄影机),并没有说明意识的流程或质量,也没有说明它们怎样体现在小说或电影中。因此,我们将要专门来探讨这样两个重要的方面,看看意识流是怎样体现在这两种媒介中的。

  在文学中,为了表明意识的方向和流向的变化,常常使用标点符号,其中最常用的是破折号和省略号。虽然有些作者愿意推而广之使用其他标点符号,例如福克纳使用斜体字;弗吉尼 亚•沃尔芙使用括弧;詹姆士•乔埃思则根本不用标点符号。另外一种普遍使用的手法是动词的时态。这些时态对于描写那些在现在、过去(回忆)、想象和幻想之间来来回回的变化来说,往往是唯一的手段。在电影中表明这些变化的(一般总是突然的)主要手段(视觉的)是直接的切换。用这样的方法时,直接并列起来的镜头,可以非常有效地把并列出现在意识流中的思想和感觉再现出来。由于电影没有时态,所以畸变的照相画面往往可以用来表达一种不真实的感情——一种也许是暗示性的回忆、梦或幻想。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