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作为视觉传播的产品,无疑其美学基础应立足于人的视觉上。电视画面的总体结构亦不例外,这也是我们在本书中反复比较人眼和镜头异同的原因所在。电视画面构图的目的就是要从人的生理结构出发,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使观众在收视中认同,进而满足审美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告诉我们,审美结构不是人们头脑中先天固有的,而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秩序等,通过人类的长期反复实践和认识活动,在人脑中逐渐内化积累的结果。一方面主体“顺应”客体秩序,将客体“内化”为主体的审美图式;另一方面主体又以既得的图式去“同化”更多的客体,外化为客体,整理规范客体。视觉的美学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它是人们在认知和审美活动中所获得并逐渐积累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概念、范畴体系的总和及其联结方式,在人们审美过程中,视觉的美学结构发挥着对客体信息进行接受、整理、加工、改造、制作的能动创造性作用。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地探求视觉艺术的美学规律。其中,黄金分割作为视觉的美学框架,很早就被确立下来,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不二法则。 黄金分割,亦称“黄金律”黄金段”。即把一直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的比率等于其余一部分对于这部分的比率,约相当于5:8,这样的分割称为“黄金分割”。朱光潜说:“黄金分割”是最美的形体,因为它能表现‘寓变化于整齐’这个基本原则,太整齐的形体往往流于呆板单调,变化太多的形体又往往流于散漫杂乱。整齐所以见纪律,变化所以激起新奇的兴趣,两者须能互相调和,‘黄金分割’一方面是整齐的,因为两对边是相等的;一方面它又有变化,因为相邻两边有长短的分别。长边比短边较长的形体很多,而‘黄金分割’的长边却恰到好处,无太过不及的毛病,所以最能引起美感。它是有纪律的,所以注意力不浪费同时它又有变化,所以兴趣不致停滞。” 黄金分割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从数学原则出发,在五角星中发现了黄金分割的数理关系,并以此来解释按这种关系创造的建筑、雕塑等艺术形式美的原因,同时也最早提出最美的线形为长宽成黄金分割比例的矩形。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利用数学和几何学的成就企图找到艺术形式中最美的比例,注意到了黄金分割在艺术中的意义。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