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摄像技术:三原色

2012-4-12 08:3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12|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三色学说的创立者认为,任何一种物体的色彩都是由一定比例的三原色彩组成的,在人眼的视网膜上存在着能分别对红、绿、蓝光产生反映的感红纤维、感绿纤维和感蓝纤维。它们在相应色光刺激下会发生兴奋,并通过视神经将接受的色光信息传递到大脑,形成一定的色彩感觉。三种感色纤维接受相应色光刺激时,产生的兴奋程度是不同的,其中感绿纤维最大,感红纤维次之,感蓝纤维最小。这种兴奋程度的差异,是人类在适应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经过长期进化、遗传所形成的。
   
  人类在进化的历史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条件求得生存,逐渐形成了能够感觉与区分色彩的视知能力。当人类还完全依赖自然条件生存的时候,所处的基本环境是阳光、野火、蓝天、江河湖海、冰雪以及绿色植物。如果不能感觉与区分这些自然现象,便无法寻找食物、水源以及栖身场所,也无法逃脱危险、避开严寒。火红的太阳带给人们光明与温暖、炽红的野火带来烤熟兽肉的甘美、红熟的野果带来鲜甜、森林大火带来死亡与恐惧,由于这一类外界条件的长期影响,在人眼的视网膜上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红光敏感的感红纤维(红色觉)。人们最初对色彩形成恒定反映,是以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进化、部落的斗争,现象又表明着胜利和喜庆以及残酷和失败,同样是红色,于是又有了社会现象和人为现象的反映。这是红色感觉的形成和发展。
  
  同样的道理,感蓝纤维(蓝色觉)的形成,与原始生活中的蓝天、蓝天映照的江河湖海、呈蓝青色调的冬雪寒月有着密切关系,沉寂、冷清、安静之类的心理感觉亦由此生成。感绿纤维(绿色觉)的形成,则是因为广裹的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为人们的衣、食、住等生存需求提供了丰厚的条件,引起人们常年关注生存和向往的结果。虽然感绿纤维最易兴奋,但也最易抑制,这是远古的原始绿色教人们敏锐地从绿色的大自然中寻找生存条件,和绿色给人们以庇护和享受所形成的。所以,绿色在心理上影响包含着动与静的融合,且以静为终结的特点,产生清新、明快、宁静的感觉。比如,绿色的群山使人心旷神怡,绿色的田园使人感到清新明快,绿色的地毯使居室显得宁静平和,整个人类以绿色象征安全与和平。当我们了解了色彩的象征寓意和意义的形成后,有必要对在电视画面中如何运用好色彩要素,即色彩构图作进一步的分析。色彩构图的内容,包括色调的冷暖、色度的明暗、色彩的变化、对比、和谐、渐变以及画面上的色块分布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人们对于色彩的感觉源于自然现象与生理现象的有机融合,色彩感觉的发展则与人为现象、社会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色彩感觉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哲学现象,色彩与自然、与生理、与人、与社会的既分离又关联的那样一种哲学关系,只有准确地理解并把握了这一关系,才谈得上对色彩语言的真正驾驭。电视画面创作中色彩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应该以三色成因理论为基础,对色别、色调、色彩搭配、画面色彩基调控制、色彩还原内容作深入了解,综合考虑环境时代、季节和人们的风俗、思想情绪及心理状况等多个因素对于色彩语言构成的影响。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