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电影编剧:电影改编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2012-4-12 08:4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68|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改编决不是一条创作的捷径,决非是只要有一套“电影化”的手法就可以进行改编的。那么,改编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1. 热爱原作。1983年5月,在《电影艺术》编辑部召开的“电影改编学术讨论会”上,有不少同志发言认为,改编者必须要热爱原作,要被它打动,要为之倾倒。有的同志将这种“爱”比之为“初恋情人”,要爱得“钟情甚至痴情”有的同志将这种“爱”比之为“饿虎扑羊”,就像是“两颗创造者的心一下子发生了猛烈的吸引,仿佛‘神交已久’,心心相印;两个艺术家的灵魂发生了碰撞,而且碰出了火花。他怎么可能不产生老虎见了羊的那种气魄!”对此,陆柱国同志还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王炎同志半夜叩开厂长家门,坚决要求把他的长篇小说中的片断《战火中的青春》搬上银幕,后来他们俩合作改编了这个片断。

    影片《红衣少女》的编导陆小雅在她的导演阐述中也说到:“我之所以将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并搬上银幕,是因为这篇小说曾使我激动。不,用‘激动’形容也并不准确。应该说,是这篇小说使我的心颤动;撬掘开了我生活和记忆的积累;点燃了我思想库存的导火线。”改编者只有热爱原作才能着手改编,这就意味着电影改编不能由领导下命令分配任务,也不能由电影厂的编辑撮合某位电影剧作家去改编某篇作品;就像青年人找对象,不能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要自己去热恋。

  2. 改编者如果仅仅是出于激情而热爱原作,但对原作中所描写的生活并不熟悉,而又要着手去改编,那么,仍然是改编不好的。陆柱国和王炎之所以能够改编好《战火中的青春》,无疑是因为这两位同志都拥有部队生活的财富。当然,所谓生活财富不是指改编者必须已经拥有。如果改编者对所要改编的作品的生活陌生,也可以深入到这方面的生活中去努力缩小这种差距。

    此外,改编小说,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容量不足的问题,这就更需要改编者要有深厚的生活感受。有人以为,容量不足的问题只会发生在将短篇改编成电影的时候,若将中、长篇改为电影,只需删节就行。这不完全符合改编的实际情况。固然,改编中、长篇,就总体来说,材料已经够了,甚至多了,需要删去副线、枝蔓。然而,就每场戏的局部来说,仍需改编者扩充和丰富。在不同样式的改编影片中,其扩充和丰富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而且,所谓扩充和丰富,决不是指“拉长”、“放大”,添枝加叶,而应在丰富人物的性格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改编者从原作人物性格的发展中找到新的行动,这些行动又有助于推动性格的发展,情节的发展,并有助于开掘生活,深化主题。如果改编者不熟悉生活,不熟悉人,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可见,改编的过程。实际上还是一个改编者补充大量生活感受的过程。

  3. 要有足够的艺术功力。电影改编实际上是既要保持原作的风貌和精髓,又要改变原作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或是戏剧改变成电影),所以改编者必须从思想上充分估计到改编甚至比创作还要困难,因为它既受原作的制约,还需用完整、独立的电影构思创造出摄人心魄的银幕形象来。这意味着,改编者必须具有和原作者不相上下的功力,必须有能与原作者抗衡的魅力,否则,他怎能做到把已经被原作征服了的观众,运用银幕画面的艺术威力,再一次将他们征服呢!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