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话剧改编成电影,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上,应和改编小说相似。如话剧也应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舞台形象也能转化为银幕形象,但它们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改编既应忠实于话剧原作,又要创造出新银幕形式等等。下面我们仅就改编话剧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一些看法。
- 关于扩充和丰富原作的问题
由于话剧在取材和表现生活时,有其独特的观念、形态和手段,因而,它有许多东西被推到了幕后,即被处理成所谓的“幕后戏”;另一方面,即使是已被表现在舞台上的幕前戏,它也会因时空的限制而受到局限,具有很大的假定性。所以,改编话剧,决非是将原来受舞台限制的场面增加几个,将通过对白交代出来的幕后戏搬到幕前来,那实际上还是一种化简为繁的“加戏”做法。其结果,不能带给观众一点新鲜的感觉。应当是“把原来就想在话剧中写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艺术形式—电影的形式重新写出来”。
- 彻底摆脱舞台,转化为银幕形象
由于电影“在一切视觉艺术中是最接近于生活的”,因此,电影反映现实比话剧更为直接,电影比话剧更接近于现实生活,更真实自然一些。这也必然给话剧改编成电影带来一定的难度。在改编中,如何能将戏剧的假定性,如夸张突出的舞台形象,改变为真实性较强的银幕形象,这无疑是改编话剧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若不注意,就会出现那种残留的舞合痕迹时时出现在银幕上,使观众感到格格不入和极不舒服。
故而,改编话剧,切忌如老太太的“放小脚”,放则放了,却只是在时空上放大了一些,或在舞台假定性上缩小了一些,但依然是半大不大的小脚。要放,就得放成让观众感觉不到是从话剧改编过来的,要改就得改成让观众找不到丝毫舞台的影子。可是,在我们的银幕上,有一些由话剧改编的影片,人物的对白仍是舞台腔十足,做作得让人受不了;部分场景仍然保留住原舞台的艺术假定性,于是,和那些新补充进去的、较为现实的场景一衔接,就犹如让观众跳跃于现实和假定之中,产生出极不协调的感觉。当然,这并非是说,要改编者丢弃原作。原作的精神实质不能变,原作的风貌也不能变,改编过程中,应当使原作的精神实质和风貌更加深化、更加浓郁,同时也注重使原作的内容完全体现在电影形式之中。
- 在改编话剧时,不能脱离原作内容去追求电影化的改编。
- 改编经典性的话剧.其难度来自原作的个性魅力
有些评论文章指出,“(茶馆)改编成电影后,人们感到缺了一点原来的‘味儿’”,这种感觉是很值得电影改编者们去思索的。话剧《茶馆》最见作者功力的,莫过于用非戏剧式的叙事性结构展示出旧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这就造成了《茶馆》虽是话剧,却又以“散”见长的特点。
获1951年美国十大最佳影片第一名的欲望号街车,是根据舞台剧改编的。该片编导卡赞最初请了一位电影编剧对原作进行了电影化场景却集中,依然保存着浓厚的舞台“味儿”,显示着话剧的个性魅力。故而,改编者如果只抓住“散”的一面,破坏了这种个性魅力的时候,其“味儿”也就减少、削弱了。
改编者应知,话剧作者写下的每个字都是为话剧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所作。因此,它的内容和它的形式已经结合得十分紧密。这在一篇普通的话剧之作中可能还表现得不那么明显,因而,也还能允许改编者对它施加砍伐。但如《茶馆》、《雷雨》这样的名剧,经过老舍和曹禺精心的艺术安排,他们已在有限的舞台上取得了无限广阔的天地,成为真正的舞台精品,对于这些舞台精品,改编起来,其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难怪有的同志已得出这样的结论:由经典作品改编成最佳电影的例子似乎极少(不等于没有),然而由二流作品改编成最佳电影的却不乏其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