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中观众看电影时的幻觉可分为两大类:运动幻觉和立体幻觉。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两个幻觉是相辅相成的。运动需要立体的空间,因此,在银幕上有运动时,就很容易体现出立体空间来。而有了立体空间,运动也就更自如了。有一点需要再一次明确的。我们从小就受传统艺术观念的影响,所以一谈艺术就总是在找艺术与现实的差别。可是电影利用的是人的视听心理幻觉,这里有一个纪录性,(动画片就不是对生活的纪录),观众所考虑的象不象,就是由纪录性带来的逼真性。似动,就是看者认为那是真动。这也就是巴赞所说的近似线的问题。 纵深就是立体的。人在生活中是用两只眼睛来看外界的,所以什么都是有立体感的。人习惯看立体的,人伸手去拿一件东西,如果立体感不好,就找不准距离,拿不到那件东西。中国人也一样。这里千万别找和其他民族或人种的差别。请找出差别的人按他那理论生活,我看是不是第一天过马路就会被汽车辗死。没有距离感的人能生活吗?看来,综合艺术论者连生活经验都没有。正如我以前说过的,它曲扭到把它的信奉者的正常生活感觉都给毁了。从信息来说,纵深给的信息多,至少可以有前后两个层次,比如说,在雷诺阿的《大幻灭》里,那些法国战俘被调到一个新的战俘营,那里原来是一座古老的城堡,非常美丽。那个战俘营的司令官还显得十分有骑士风度,亲自带领他们参观古堡。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在那些法国战俘的身后的背景有上架德国的机枪的阵地。 在《大幻灭》中还有另一个段落,在那德国农妇家,我们看见背景墙上挂的全家福的照片,我们在这之前就知道,原来坐满一桌的男人全死在前线了,现在坐在前景那张大桌子旁只有一个小姑娘。含义非常清楚。或者是丈夫在前景从抽屉里取一支手枪,就在这时,背景上出现了刚和他吵完架的妻子。现在一般都利用三个层次:前、中、后。有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在纵深镜头中可以展示得非常透彻。比如说,姑嫂吵架,中间夹着那个又是哥哥又是丈夫的男子,那就有戏可看了。而在纪录电影中,纵深空间展示了影片主题的环境,你的人物生活与工作的环境。人的生存不可能与自然和社会环境脱离关系。再提醒一下大陆中国的电影电视制作者,电影电视不是什么具有“可视性”“可听性”的媒介。它就是为了看和听的。(难道还有别的?)因此从视听语言来考虑,人物的特写是把人物与环境分离开了。贝拉。巴拉兹和马丁的说法早就过时了,什么当你看见一件东西或一个人,你就想更靠近的看到它或他。为什么不是,当你看见一个人,而他正在和一个诈骗犯聊天,并且非常亲密……生活情景是各种各样的。不要死背那过时了的老教科书。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