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电影编剧:电影改编的几种方式(下)

2012-4-12 08:5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18|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改编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的方式,其一般包括把文学、漫画等不同于电影的艺术形式改编为电影,或者是把过去的电影再次的改编两种方式,前者如不断被改编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名作,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电影《龙虎门》等;后者则比如是抗战的故事片《地雷战》,外国故事片《金刚》等。

  西方把电影的改编方式分为上述六种。在我国,主要是气种:

  1. 忠实于原著精神基础上的创造。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改编名著。所谓“忠实于原作”,是指改编影片一定要忠实于原作的精髓,或叫做“神韵”和“实质”,不能走样。所谓“创造”则是指创造出新的银幕形象来。这种方式,已常见于影片改编名著中。如夏衍改编的《祝福》、凌子风改编的《骆驼祥子》、昊贻弓改编的<城南旧事》等。改编者在改编前表示所改者为名著,因而要抱忠实于原作的虔诚态度。但其结果却不尽相同,有的影片受到观众和原作者的首肯,有的则引起争议。

  2. 忠实原著文字语言的改编

    张瑶均改编鲁迅先生的《伤逝》,虽未明确表示要采用此法,但从完成片来看,实际上是用了忠实于原著文字语言的改编方式(虽又有增添了原著中没有的新内容)。这种改编方式,西方不仅也有,还有理论。法国的著名导演布莱松(《乡村牧师的日记》即是由他改编的)就曾说过:“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的实质是不能够从体现它的文字中抽取出来的,忠于原著就应该忠于它的文字。”布莱松的意思是:既然小说的实质无法从文字中抽出,那么,就只能忠于它的文字了。

    布莱松身体力行。他改编的电影《乡村牧师的日记》用画外音,把内容读给我们听。美国影片《老人与海》采用了同样的改编方式。这种改编方式受到巴赞的欣赏。他在《电影是什么?》一书中谈到他的看法和评价:

    “……《乡村牧师的日记)一经问世便获得成功,支撑和阐述这一成功的美学体系仍然是最逆乎常规的,甚至可能是有声电影为我们提供的最复杂的一例。……改编伊始,他(布莱松)便声称要采取忠实原著的作法,立志字比句次地不离原书,因此人们一直期待他照此处理。影片确实证实了这一点。……”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这种改编方式似乎不甚适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因为,这种充满画外音的影片往往被批评成“过于文字化”;而观众则认为,他们到电影院里来,“不是听小说的”。

  3. 最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

    这种改编,往往只从原作中提取了一个意念,或某些素材,而把原作中的人物、故事都做了改动,几乎找不到原作的影子。这种改编,严格地讲,已经不能叫改编,因为它离原著已很远。所以,这类影片在拍成后,为了尊重原作,只是在片头上写明“取材于某某小说或戏剧”。

    在西方,这种改编方式相当盛行,如戈达尔根据梅里美的小说《卡门》改编的影片《名字:卡门》。他把时间改在现代的巴黎。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也喜欢这种改编方式。他往往把外国名著本国化。总之,在中国。改编名著一般采用“在忠实于原著精神基础上的创造”这种方式;而对待一般作品,则采用改动较大的方式。而“忠实于原著语言文字”这种方式似乎不太行得通。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