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周传基讲电影:电影本体的空间(三)

2012-4-12 08:5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36|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既然电影语言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那么就到生活里去找素材。别上其它艺术中去找下脚料。雕塑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时,只找动态的瞬间。电影找的是运动的过程。修行在自己,就是一个“练”的功夫。这跟学习钢琴是一样的。弹钢琴不靠嘴皮子,靠手指头。会拉小提琴吗,不会,那你怎么知道小提琴的STACCATO将来会变臭的,而不是自己说的这句话是臭的呢?STACCATO 是小提琴演奏系统中的一部分,是左右手的配合关系问题,只不过它的要求到极限罢了。STACCATO不会单独臭的,除非整个系统都臭了。那么小提琴也可以烧掉了。

  谁教出来的,真够愚昧的。这叫无知之勇。这种人在大陆也太多了一些。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再到影视杂谈上去把旧的贴文翻出来看看,你们对自己不认识的东西都说了些什么?谁教你们这样来对待事物的?这叫中国学生的知识比外国的学生丰富,所以能提出各种古怪愚昧的问题来?可说这话的人却到那知识浅薄的外国去念博士后,真够愚昧的了。别忘了,你的导师也是从那些你认为是傻子的学生变过来的。我不希望到我的讲座来跟我学的年轻人是这样的。

  另外,学琴的人每个星期只上老师那里去一个小时,我们叫回琴。可是一个星期你至少要在钢琴上练三四十个小时(不是练嘴)。你的进度不由老师掌握,而是由你练琴的程度来掌握。有些家长经常会问老师,我的孩子要学几年。老师的回答一定是,这决定于你的孩子,练得多进度就快,练得少进度就慢,甚至一辈子也学不成。

  中国穷,学电影,工具不齐全。这方面我做过长时期的考虑,这个问题不解决,电影的学习就没法进行。象北京电影学院那样,虽然某些专业的学生可以享受到使用制作设备的权利,但是下午四点必须交机器,因为工作人员要下班了,,学生就没有办法在黄金时间拍镜头,更没有办法拍夜景。看来,招学生是为工作人员谋识用,是学生为工作人员服务。我私人办的班最后终于能做到把机器长时期交到学生手里保管,让他们把什么时间的光都拍了。在没有配套的设备以前,目前至少大家都有一台录象机。可以合作,两个人把两台录象机和起来用。记得LANCELOST曾说过,他用电脑上的那个PROGRAM 随便玩,很有意思。要知道,开头是随便玩。

  就跟早期的电影先驱者那样,偶然地机器出了故障。修好了接着再拍。还放时就变成了大街上行驶的一辆马车突然消失了。于是就找到了停机拍摄的手法。到了二十年代欧洲的先锋派,也就是在中国大陆被恨之入骨,几乎要把它打成反革命的那个先锋派,就已经是有意识地在探索电影的表现可能性。香港有一个说法,先锋派人人骂,先锋派的手法人人用。先锋派的实验给我很大启发。尤其是有了电子的录象手段后,根本不需要在制片厂里被领导看中了允许当导演了,才有机会玩电影。我在家里就玩,谁也管不着。有一段时期我就是漫无目的地录电视节目,边录边换台。有一次还放时,京剧的一个踢腿,接足球赛的一只飞出去的球。看起来就是那个京剧人物一脚把球踢了出去。其实这就是视觉上的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相对时空关系。这也就是说,把你手中有的一些录象带看它几十遍,然后把某个镜头按你自己的想法与另一个镜头相接。这个做法包括了好几种训练。读解素材的能力越来越强,各种视觉关系掌握得更多。视觉记忆力越练越强。你甚至能编出自己的故事来,这也就是视听思维的训练。当然会有很多局限,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你认识到,如果有条件的话,你还能做什么。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