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是指电视从业人员以坚韧的作风等候拍摄时机的到来,它是电视从业人员摄影修养的具体体现。最富于表现力的时机,可以出现在事件发展进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机出现之前,要求他们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把握准事物发展的脉络与走向,进行预见性等候。这个等候过程要求他们排除急躁、自目等消极心态,以积极进击的耐心等候最佳时机的到来。 “抢”是指电视从业人员以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力量和纯熟的拍摄技巧,不失时机地抓取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富于表现力的场而与细节。这两类节目的魅力在于能忠实地记录事物运动的真实过程中的若干高潮,抢拍那些稍纵即逝的画而。这不但要求电视从业人员在千变万化的拍摄现场倾注全部心血甚至还要求他们以生命换取永恒的形象。电视画面是电视传播的主要符号之一,在电视节目语言的构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什么是电视画面呢?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如想象中那样容易回答的问题。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进步和电视节目制作观念的提升,对电视画而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深入。我们认为,电视画面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容器,它容纳了构成有效传播画而的六大基本元素,除了屏幕上显现出来的诸多可视性语言符号(画内文字和编辑添加文字)和非语言符号外,还有可听性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诸如对白、播讲、唱词、音乐等)。 电视画面的可视性是指它是诉诸人们的视觉通道的。我们一般所说的“看”电视,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针对电视画面而言的。我们知道,人类感受外部世界主要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及其相应的神经系统来完成的。其中,视觉和听觉是人们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两种最主要方式。传播学的研究又表明,人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80姚来自视觉,其中又有80环是来自各种各样的图形。电视画而提供给观众的正是这种对“物质现实的复原”,满足人们“眼见为实”的要求。电视画而的可视性是电视区别于广播等诉诸听觉的传播形式的最主要特点。 人们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两种最主要通道是视觉和听觉。事实上,视觉和听觉在接收信息时有着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方式,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依附于画面之上的声音(包括台词、解说词、音乐、音响等)是画面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电视画面是视觉形象和声音的复合体”电视画而是视听一体的”,诸如这样的认识就没有认清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在传播信息时的不同作用和规律,是不利于发挥电视画而的特点和优势的。其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会导致在电视创作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声音和画面的同步记录。前段时候,在电视新闻界有关于电视新闻声画关系的争论,其中的所谓“声画同构”说,就是把声音和画而机械地撮合在一起,片而追求“建立在摄录技术基础上的声画同步记录”。这种片面的认识也就决定了其在这场论争中的失利。电视画面具有可视性,但不能把这种可视性不顾传播实际自目扩大为可视可听性。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