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肌肉记忆的现象在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自由体操运动员的肌肉记忆大概是最丰富的。而肌肉记忆少的人,一根慢慢倒下来的电线杆子也能把他砸死。此外,光影幻觉也可以使观众受骗而调动他的肌肉记忆,使他产生相应的感觉,甚至迫使他不由自主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动作。恰当的摇镜头,移动镜头或仰俯拍都能调动观众的肌肉记忆,使他产生一种自己的头部在动的错觉。 这里试举出生活中的经验来说明这种现象,以及在电影中利用它的可能性。1984年,我在好莱坞游览环球电影制片厂电影城时,有过一次似动现象的经验。当我乘坐的游览车驶进一座山洞后,洞口大门关闭了,在微弱的灯光下可以看到洞内到处都是曾在好莱坞电影儿中出现过的形形色色的怪物。这时车上的导游这通过话筒警告游客,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千万不能离开自己的座位,她郑重其事地强调了三遍。接着洞里发出隆隆巨响,我紧张地环顾四周,期待着发生什么情况。当我的视线看着游览车的正前方时,我突然发现整个游览车在慢慢地向左倾斜,车上一片喊叫声。既然导游有话在先,千万不能离开座位,我就不由自主地两手紧握座位的扶手,以免跌出车外。稍稍紧张了一阵之后,我感到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儿。于是我小心翼翼地试着把紧握扶手的两只手慢慢松开。当手一松开,我立即发现自己是平平稳稳地坐在那里,车子并没有倾斜。错觉顿时消失。我发现不是车子在向左倾斜,而是那假山洞壳在向右旋转。这就是眼睛的错觉调动了相应的肌肉记忆反应,全身产生一种倾斜的似动感。看来,好莱坞非常精于此道,他们在电影里也常用这种幻觉和错觉。 电影摄影机是把三维现实通过透镜摄录在二维的胶片上,然后又通过放映机把胶片上的明暗面投射在二维的银幕上。如果排除观众的心理因素,单纯从技术上来看那就是从三维变为二维。但观众在观看时是否把二维银幕上的影像看做是扁平的呢?我们是怎样感知银幕上的光影的?让我们首先研究人在生活中是怎样感知的。 例如,大小与远近的关系。人的视网膜所接受的是二维信息,人是依靠两只眼睛的不同角度来形成立体的幻觉。人用一只眼睛去看事物往往失去空间的距离感。他必须重新调整视网膜与脑子的关系,才能找准距离。人在生活中学会了把大小的感知翻译成远近的概念把光的明暗翻译成远近的概念,把色彩的亮度翻译成远近的概念。这一点,科学家们始终未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现象证实是如此。或者换言之,我们看到的是平面,但我们想到的是距离。 现在仍存在着一种古怪的研究方法,比如说,西方现实主义绘画采用透视关系,而东方的传统绘画却是散点透视,有人就据此把不同的绘画风格说成是东方人的眼睛和西方人的眼睛长得不一样。亦即,东方人的眼睛没有把大小翻译成远近的感知功能。于是十分模糊地提出什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难道不同民族的人眼的视力是由那个民族的绘画风格决定的啦。或者反之。难道中国那四万万五千万的文盲的眼睛的视力也受中国绘画成规的影响,养成一种“欣赏习惯”?在中国的生物学和医学中为什么没有人发现中国人的眼睛和外国人的眼睛的结构不一样?那么怎样来解释目前中国电影电视观众更喜欢看外国电影电视作品呢?如果不同民族的电影镜头处理必须以该民族的绘画风格为准,那恐怕就得专为中国电影发明或制造一种散点(不是聚焦)光学透镜,此外,放映影片时要用负片,而不是正片,因为我们国画的背景是白,高光是黑。这简直是本末倒置。这种所谓的东方西方的研究方法太可怕了,太愚昧了。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