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本性的表现力就是生活的表象,要通过现实环境中一个细节看到一个抽象概 念,看到一个更大的真理,而乍看时,这个现实环境似乎并不包含这样的真理。要注意,生活的表象就是一种征兆,正如医生看病是通过外部病征来做出判断的。所谓医术的高明正在于此,电影电视创作者的高明也正在于这种“诊断”,有能力找到这 种征兆。医生不是谁都能当的,缺乏视听诊断能力的人也没有资格从事电影电视创作或理论研究工作的。 有人对电影电视的纪录本性所带来的逼真性有所误解,逼真性首先指的不是银幕的视听形象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而是指胶片上曝光后的成像与镜头视野内的一切物体的反射光的关系。这不是什么人随意下的什么主观界定,而是人(观众)的眼睛的要求。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动画片就会十分清楚了。动画片不需要什么逼真性。我们把所看见的动作既不归之于真实世界,也不归之于银幕影像,而是归之于唐老鸭和 为它所创造的那个卡通世界。在动画片中追求现实的逼真性是徒劳无益的。可以这么说,电影一视同仁地赋予任何应得的和不应得的东西以逼真性。而电影观众首先考虑的正是逼真性:象与不象。由此可以说,银幕上出现的空间是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分裂的空间。观众既处于那空间之中,但又不是其中一部分。 他是从一个他所没有占据的位置上来进行观察。他接受了摄影机所提示的位置。这个问题将在“空间”一章中详加论述。这里有一个问题在中国的电影电视制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由于在我国“综合艺术论”长 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这种非科学的研究方法势必有意地忽略对电影纪录本性的研究,以至严重到,除了和舞台共有的人物的外貌需要通过化妆来解决以外,在道具上从来不讲究“逼真性”,大小道具的不真实严重到了损害作品的程度。比如说,在军阀混战时期的一个杂牌军的参谋长登上一辆北京吉普,这真够荒唐的了,怎么能够允许播出呢?还有,难道天空中的飞机拐弯是水平地直着拐,就象慢行的汽车那样?这是普通常识。对历史人物的化妆要求就说明了电影的纪录本性,也就是说,观众看电影的心理就要求纪录本性所带来的逼真性。假,观众就不喜欢看。这个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大制作。好莱坞电影儿为什么把40-60%的成本化在美工上?不就是为了逼真性吗?可以说,破坏了逼真性的影片,观众是不会看的。 |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