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电影编剧:结构的依附性及其能动作用

2012-4-12 09:3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41|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什么是影视剧作的结构?结构就是对创作素材的布局和裁剪,也就是对情节的安排。这犹如日常生活中的裁剪衣服,布料即为创作素材,裁剪即为结构。所以情节或素材是内容,结构是形式、手段。影视剧作的结构是千姿百态的,而造成影视剧作结构千姿百态的根本原因,是影视剧本内容的丰富多采。至于“影视剧本的内容”,又不外乎包括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剧作家所要反映的生活内容;二是剧作家处理这些生活材料时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趣味。既然现实生活是如此的复杂多样,作家的创作构思又是如此的新颖多变,这就造成了剧本的结构必然是千姿百态的。

  我们且以影片的不同开端来说明上述的观点。有的影片是从头说起的。比如,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便是从罗霄还是一个彝族娃子写起,一直写到他成长为一名革命军队中战功显赫的将军。影片之所以要采用从头说起的结构形式,显然是为了能够完整地刻画出一个从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者的一生。这无疑是受人物的素材以及作家的构思制约的。

  有的影片从结局开始。如美国影片《魂断蓝桥》,影片开始时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上校罗依站在滑铁卢桥上,回忆他亲身经历过的,发生在上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一件往事:他和一位芭蕾舞女演员玛拉相识并相爱,但由于战争和英国社会的等级观念,造成最后悲剧性的结局,玛拉自杀了。这种从结局开始,然后倒叙的写法,形成了整部影片是一个老军人的回忆,给整部影片蒙上一层美好的、动人心弦的回忆情调。可见,这也离不开影片所要反映的生活内容和剧作家的创作意图。也有这样的影片,它既不从头写起,也不从结局开始,而是从高潮部分落笔的。比如日本影片《人证》。便是从女主人公八杉恭子杀死她的黑人儿子焦尼写起。这种从高潮写起的结构,把悬念推到了高峰,具有极为强烈的吸引力。    
   
  总之,结构离不开影视剧的内容(包括题材内容和作家的创作意图),这就是结构的依附性。但同时,结构又能反作用于内容。这就是它的能动作用。而“内容”在影视剧中具体体现为主题、人物和情节。因此,结构的原则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主题和去塑造人物形象,并使剧情引人入胜。这就是结构的能动作用。

  让我们光来谈谈主题和结构的关系。也就是结构对主题的能动作用。许多影视理论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曾谈到主题和结构的关系。结构和主题的关系是:结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即对生活素材进行取舍,并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采取某种叙述方法。

  再说说结构和人物的关系,也就是结构对人物塑造的能动作用。剧作的结构又必须服从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上面我们已经说了,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而在“主题”一章中,我们也曾明确地说过,主题意义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才能得以体现。因此,为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为结构的中心问题。

  以美国影片《邦妮和克莱德》为例。邦妮和克莱德都是以身试法的罪犯。但影片在着力表现他们抢劫、杀人的犯罪过程中,在结构上以人物感情、心理作依据,并注入了感情的暗喻。例如,影片中邦妮回家同母亲相聚;克莱德同情被银行夺走财产的农民;对兄嫂的亲情及对不得已打死银行职员后的痛心等。使邦妮和克莱德在爱与恨、恩与仇、生与死的激烈冲突中得以展示他们深层的性格和感情上的追求,并赋予人物人性的一面。

  最后再说说:结构和情节的关系,也就是结构对情节的能动作用。结构就是情节的安排。因此,剧作者总是要从如何能激发起观众的兴趣去安排情节。例如在美国影片《目击者》中,由三条情节线索,惊险情节、爱情情节和不同文化冲突的情节结构而成的。正如制片人费尔德曼所说:“《目击者》是一部惊险片加一部爱情片加一部关于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的影片。”而导演彼得·威尔又将一部具有追杀目击者情节的惊险影片,揉进了阿门人生活和爱情的内容,并通过阿门人返璞归真的生活习俗和现代社会暴力行为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弊病。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