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用具有视觉造型性的画面去讲故事,还是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时间和空间的结合,都离不开镜头组接起来的原理,这就是蒙太奇。所以,对电影剧作者来说,必须懂得什么是蒙太奇,和什么是蒙太奇思维。电影剧作者正是运用蒙太奇思维得以把一个电影剧本构筑起来。
有人认为,蒙太奇是由电影导演去掌握的,电影剧作者可以不管,这种看法是完全不对的,既然蒙太奇是电影的语言,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那么包括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等在内的所有的电影艺术工作者,都应当学会、掌握和运用它。这是因为,在电影里没有一个创作过程是能够分割开、处于完全独立的状态中的。普多夫金说过:“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家所掌握的最重要的造成效果的方法之一。因而也是编剧所掌握的最重要的造成效果的方法之一。”
下面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蒙太奇理论的产生过程:
20年代初期,苏联的库里肖夫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当时著名演员莫兹尤辛的一张无表情的脸和一盆汤、一副棺木和一个小女孩分别组接起来,便可产生出“饥渴”、“悲伤”和“喜悦”的神情。这说明两个镜头的组接,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含义”,这就是著名的“库里肖夫效应”。
其后,他的弟子爱森斯坦也从中国的象形文字中得到启示。如把“口”字和“鸟”字组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含义:“鸣”。
到了20年代中期,“蒙太奇电影理论”在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电影艺术大师的努力下诞生。由于他们都是苏联人,所以,也有人把“蒙太奇电影美学学派”叫做“苏联电影美学学派。”
“蒙太奇”这个词的原意是安装、组合、构成,是法国建筑学上的一个名词,借用到电影中,指镜头和镜头的组接。
我们知道,电影有它自己的叙述方式,电影艺术家将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拍成许多镜头(一般来说是五六百个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把这些镜头组接起来。这就叫蒙太奇。
比如,我们要表现“汽车轧死人”这样一个不幸事件,可以拍摄六个镜头,并按照以下的顺序把它们剪接起来:
- 车辆来往行驶的街道:一个背向摄影机穿过街道的行人;一辆汽车驰来把他遮住了。
- 很短的闪现镜头,司机煞车时一副惊骇的面孔。
- 同样短的瞬间场面:因惊叫而张大嘴的被轧者的面孔。
- 从司机的座位俯拍,在转动的车轮旁边的两条腿。
- 因煞车而向前滑行的车轮。
- 停止不动的车旁的尸体。
可见,拍摄影片,首先是要从实际生活中精选出若干主要的片断,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组接成一个整体,从而表现出所要表达的内容。
一部电影中的一段戏,也要由几十个镜头来组成。
电影镜头组接的理论,来源于生活中人们对周围事物质。人们在生活里观察某一事物,总是要不断变换视点,他们正是通过视点的变化,以及从不同视点上所得的综合印象了解和掌握对象。电影依据人们的这种习惯,产生了远景、中景、近景、大写、特写、俯拍和仰拍,以及包括推、拉、摇、移、升、降在内的各种移动镜头,并将各种镜头组接起来,使观众可以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去观察反映在银幕上的生活,产生一种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感。林格伦说:“蒙太奇作为一种表现周围客观世界的方法,它的基本心理学基础是:蒙太奇重视了我们在环境中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像的内心过程。电影是用画面纪录物像和重视运动的,它能使我们看到栩栩如生的景象;它应用了蒙太奇后,就能准确地重现我们通常察看事物时的方式。这说明了为什么现代的电影能如此生动、有趣和逼真,能远胜那些局限于不自然、不真实的舞台方式的初期影片。”
电影镜头的组接过程,意味着电影对生活进行了去粗取精的工作,选取了那些能表现事物实质的有意义的素材,去掉了那些带过程性的无意义的素材。普多失金就十分主张运用蒙太奇“对素材进行严格选择”的过程。他说:“那就是要删去现实中必然带有的、但只能起过场作用的无意义的素材,而只保留那些能表现出戏剧高潮的极富戏剧性的素材。电影创作的基本方法—一蒙太奇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这种去粗存糟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