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论坛 门户 技术 音响 查看内容

电影编剧:小说与电影中的意识流(中)

2012-4-12 10:1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71|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音响网



  在十九世纪,随着心理小说的问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思维活动也显示出了新的重要性,但是这种重要性只限于它影响小说的情节和揭示人物的动机这样两个方面。这类揭示动机和有目的的行为的思想,一般均属于高级的意识,它们在心理小说中都是从意识流中抽取出来的,而不包括那些比较不连贯和比较缺乏理性的思想。只有到本世纪头二十五年,出现了陶乐赛·里查逊、弗吉尼亚·沃尔芙、詹姆士·乔埃思和威廉·福克纳这样的作家以后,才真正有了叫做意识流的小说。这些作家所关心的并不是那影响情节或者动机的人物思想,而是思想本身,他们的题材就是意识。因此他们对各级意识都加以描绘,但就是恰恰不描绘那最有理性的和最有条理的意识。

  在小说中,一般用来描绘人物的意识流的主要技巧有三种:直接的内心独白、间接的内心独白以及无所不知的描写。第一种技巧是在作者很少或不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向读者表现人物处于各级意识的直接思想(它有些类似直接引语),这一般是描绘最低的和最凌乱的意识时所喜欢采用的方法,并且一般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

  在第二种技巧里,亦即在间接的内心独白里,一个无所不知的作家也把思想素材表现成仿佛是直接来自他的一个人物的意识(有些象间接的引语),但是当他感到需要引导读者的时候,偶尔也会加上一些评语和描写。这种技巧一般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在描写意识流的最后一个方法中,亦即在无所不知的描写中,一个无所不知的作家在描绘人物的思想时,总是不顾他们的惯用语言,而只集中在实质性的内容方面。重要的是要理解上述三种技巧,包括作者很少干预或者不干预(直接的内心独白)到进行实质性的干预(无所不知的描写)。我们只有首先了解了这一重要的差别,然后才能探讨这些技巧在影片中是怎样运用的。

  在电影中用以描绘意识流的技巧,实质上和小说中所运用的是一样的,也是直接的内心独白、间接的内心独白以及无所不知的描绘——其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是最容易被电影观众所识别的。直接的内心独白一般是以主要人物的画外音形式出现的。如在《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中那样,由它告诉我们他或她在想什么或者有什么感觉。第三种技巧一般是通过一个无所不知的解说员,采取画外音的方式来描绘一个人物的思想或感情—但一般都不是解说员本人的思想或感情,即使他也是影片中的一个人物。

  第二种技巧,亦即间接的内心独白,在电影中是最难识别的,这主要是因为它从来就不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我们曾经说过,有理性、有条理的语言思想并不是意识状态下唯一的内心活动:因为感觉,特别是视觉,也是意识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处理一个真正的意识流来说,一个人物在看什么和他在想什么或感觉什么,是同等重要的。

  在文学中,为了表明意识的方向和流向的变化,常常使用标点符号,其中最常用的是破折号和省略号。虽然有些作者愿意推而广之使用其他标点符号,例如福克纳使用斜体字,弗吉尼亚·沃尔芙使用括弧;詹姆士·乔埃思却根本不用标点符号。另外一种普遍使用的手祛是动词的时态。这些时态对于描写那些在现在、过去(回忆)、想象和幻想之间来来回回的变化来说,往往是唯一的手法。

  在电影中表明这些变化的(一般总是突然的)主要手段(视觉的)是直接的切割。用这样的方法时,直接并列起来的镜头,可以非常有效地把并列出现在意识流中的思想和感觉再现出来。由于电影没有时态,所以畸变的照相画面往往可以用来表达一种不真实的感情,一种也许是暗示性的回忆、梦或幻想。

发表评论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