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些已拍成电影了。这位伟大剧作家的作品永放光采并非偶然。反复搬上银幕是理所当然的。战后的现象是各国第一流作家对此倾注了非凡的热情和努力。这种现象不能一概认为是赶时髦的表现。它是在重新认识电影的戏剧性的基础上的一种行动。
莎士比亚的作品搬上银幕的,英国有《哈姆雷特》、《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意大利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日本有《蛛网宫堡》;美国有《麦克白》。不论哪一部电影,全都是忠实于原著的。而且毫无例外,与其说是把舞台剧改编成了电影,倒不如说是把电影的写实性注入了舞台剧里,制作了一刮风树叶就动的巨大舞台。
无论是小说或戏剧,有古典意义的作品,很难说一定和现代的呼吸合拍。其中有的作品虽然有重要意义,但它不能生机勃勃地存在于现代。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如此。不能说他的全部作品都符合现代的呼吸,但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如果让它的人物穿上现代服装,那么,他在舞台上也会活灵活现。如果简单地作出结论说,这是由于莎士比亚的伟大,这就没有意义了。我们不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所以不能像专家那样去剖析这位伟大的作家,但是从剧本作者的观点来看,是可以有我的看法的。
莎士比亚的任何作品都有一条故事的粗线贯穿着故事。任何戏剧也都有它的故事,不过现代剧是把人们的种种矛盾搬进固定范围的舞台上来,主要力量不是用于故事的展开而是追求人物的心理。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戏有室内的,有街上的,有战场上的,他自由奔放地展开戏剧。这是因为,当时的舞台上,没有装置和背景,但有伸进观众中的舞台。一切舞台都有个前提,或者是室内,或者是战场,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所以,这样的场面自然容易转换。然而这未必是全部原因。如果没有故事的结构,莎士比亚的戏剧恐怕就不会产生了。
有现代剧鼻祖之称的易卜生,在莎士比亚戏剧问世约二百六十年之后写了《傀儡之家》。它的重点不是故事的发展,而是把舞台限定干室内,明确突出内容的主题,歌颂人的解放。从此以后,戏剧就很快开出了各色各样的花,对人的内心世界作了大胆的解剖。使近代剧过渡到现代的桥梁的奥尼尔,当时在解剖人的内心世界方面达到了顶峰,他的戏虽然尖锐而深刻,但是仅限于室内,没有扩展到街头的广度。现代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优秀作品里,虽然仿佛用镊子把人的欲望、病根、颓废摘出来给我们看了,然而好象是手里拿着精巧的电动刮脸刀一样。我们希望有更能概括人类全体的作品。
拿莎士比亚的戏剧和现代的戏剧作比较,并且品头论足,确实是很荒唐的。希望认识到这一点:前者是戏剧的开端,而后者则是它的结果。古典的顶峰仍在放着灿烂不灭的火焰。写戏的人应该以此为目标。现在的电影剧本形式和莎士比亚的戏剧非常相似。特别相似的是戏的展开。电影剧本必定有头有尾。在莎士比亚剧中,这一点是非常鲜明的。人们说,电影最重要的是头一场戏和最后一场戏。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也同样是以此为闪光点的。电影是以故事的展开为中心而写出戏来的。这和莎士比亚以故事的粗大线条贯穿始终恰好相似。莎士比亚的剧无疑是为了给广大观众看而写的,是露天剧,用边讲边描绘的方法,戏的展开和人的一生相似。
|